□ 白荣敏 标题书法:罗一铭 配图美术:罗 健
恩格斯说:“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 (《自然辩证法》)
那么,福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人类的活动呢?这要以这个地方的考古发现来说话。在福鼎,新石器时代的遗迹遗物,已经发现不少。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物调查中发现了30多处,比如位于城区东北部的枕头山遗址和位于白琳镇翁江村的潭头下山遗址。其中,最有代表性、规模最大的,当属马栏山遗址。
马栏山为一座近馒头形的小山丘,位于店下镇洋中村北,东侧一条小溪横穿洋中盆地而过。遗址于1987年4月的全省文物大普查中被发现。遗址面积约12.5万平方米,相对高度约15米,局部发现有厚约0.7—1.2米的文化堆积层。地表散落大量打制石器时残留的废弃石片。据说省考古队员来到马栏山,遗址山坡暴露的石片星星点点,一下子吸引了他们的眼球。专家说,石器如此之多,如此之集中,实为罕见。遂被列为福建省1949年以来文物考古十九大发现之一,并于1991年3月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又于2005年被公布为省涉台文保单位。
专家断定,马栏山属新石器时期石器作坊遗址,相当于中原夏代晚期至商代时期的遗存,大体上是属于父系氏族社会。宁德师专林校生教授在《远古文明发端》中 (载2006年4月13日《闽东日报》)指出,我国幅员辽阔,区域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当中原地区迈进早期国家的门槛,诸多城邑聚落比较普遍使用青铜器具的时候,广大周边地区,包括号称‘闽荒’的福建地区,仍延续着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方式。闽东青铜时代的石器文化遗存,主要有福鼎店下的马栏山遗址……这些遗址和文明表明,商周时代闽东一带的人口数量已有较大的增长,分布范围也更加扩大。
福鼎后来的考古发现亦印证了林教授的这一说法。2008年10月至11月,福建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沿海史前遗址专题调查队在福鼎市进行了为期18天的文物普查。在对马栏山遗址进行复查时发现,遗址范围可以扩大到原来的12.5万平方米以上,与共处在洋中盆地的洋边山遗址、新发现的后保栏山遗址构成福鼎市目前发现的最大一处遗址群。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秦屿彭坑村后门山遗址复查时,在村东机砖厂取土区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彩陶遗址。该遗址规模宏大,文明堆积层保存较好,文化遗物丰富。不仅发现较多精美的彩陶器残片,而且还发现较多的石器加工工具和大量石锛坯件,初步确定为福建地区迄今为止首次发现的有确切文化堆积层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加工场所。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东南沿海滨海文化类型的一个典型代表。
更难得的是,这个发现表明,在福鼎这块土地上,我们所能“看到”的“文明曙光”,比马栏山文化又可能推前了几百年。
时光倒转4000年,遥远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先民在这个相对封闭而又适宜居住的地方,艰苦卓绝地与自然界奋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创造了福鼎最早的文明。爬上太姥山顶,环顾四周,我们能依稀看到先人们生活的情景:
“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猪和狗已被驯化成为家养的主要家畜;弓箭发明了;人类聚群而居,村落开始形成;人们居住在木制的房子里,屋顶用茅草覆盖着,屋子中央有火膛,用来保存火种、照明、取暖和烧煮食物。在几个土地肥沃的地区,逐步兴起了发达的农业文明。人们学会了缝织衣服,储存食物,制作各种各样复杂的日常用具,创造美丽的陶器艺术,开垦土地,繁衍人口,驯养了越来越多的动物如狗、羊、猪、马、骆驼、鸡、鸽子、鸭子等等。” (吴国盛《东方:古老文明的源头》,载《科学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