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晚语言类节目剧减(资料图)
2012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仅为7个,与鼎盛时期16个相比少了一半还多。1月28日,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表示,语言类节目的衰落是小品缺乏市场的推动。她表示,今年恰逢央视春晚30年,陈佩斯、朱时茂、宋丹丹在春晚缺失是最大的遗憾。(1月29日《北京晨报》)
哈文说小品没市场,这话离不开2012春晚语言类节目不景气的背景——当然,作为掌勺的大厨,菜不好怪食客口味偏,难免会挨一顿板砖。为了印证“没市场的小品”这回事,哈文还列出不少道理:比如写小品的王朔、冯小刚都捣鼓电影去了;比如网络发达、段子笑话太多;比如现实中也有很多荒谬的事情也很可笑,临了要在春晚集中爆发出“笑点”,确实有点难。
话也不是没道理。但仔细推敲起来,好像又都有点“歪理”意味。比如“高手跳槽说”,那么在王朔、冯小刚之前,小品又是怎么“红”起来的呢?比如“网络发达说”,小品本来也不只为“逗乐”,段子、笑话撑起来的小品恰是其末路的挣扎罢了;至于生活中荒谬事很多,那么,KTV里、酒吧里实力唱将更多,为什么歌舞类的东西还是那么炙手可热?
“小品有没有市场”与“小品有没有没落”是两个纠结而迥异的命题。前者指向审美趣味、受众心理等,后者则指向创作机制、发展路径等。小品究竟有没有市场?也许事实更容易给出诚恳的答案。最近,在微博上流传颇广的2012春晚十大流行语中,“失信于女人何以取天下”、“半根黄瓜炒四个菜”、“以德服狗”、“哪个精神病是用100块钱治好的”四条皆出自开心麻花的小品《今天的幸福》。当然,谁也不能因为自己好小品这一口就料定其市场向好,但快节奏而沉闷的现代生活,真的就不再需要一些“小清新”的艺术形式调剂或滋养吗?
如果2012春晚的舞台上,赵本山来了,“小品没市场说”恐怕就不会如此顺理成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种艺术形式,发展到需要一个人撑着、扛着的时候,它离没落确实就不太遥远了。这不是市场问题,是创造与传承的症结。小品与市场的关系,不是新版“鸡生蛋、蛋生鸡”的诡辩,艺术市场是需要培育与呵护的,在这个舞台上,掌声从来就是后生于产品的质地与诚意。就此而言,京剧也好、相声也罢,既有前车之鉴,也有成功范式。(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