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南京的PM2.5监测点将实时发布PM2.5数据,而南京选取的3个PM2.5监测点分别是草场门、玄武湖以及仙林大学城,引起网友质疑。网友称,这三个地点都在绿地湖畔并且远离主干道,测出的数据未必有代表性。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针对此问题回应称,不存在刻意选点。(3月16日《扬子晚报》)
PM2.5从争议到付诸监测实施,在一些地方也不过只半年的时间,南京市将实时发布PM2.5数据,应该说是一种进步。当然,PM2.5如何监测,如何布点也有其法定的技术规范。不过,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监测一类的数据,选取的监测点越多、分布的范围越广、代表的区域类型越齐全,那么得到总体范围内的平均值就越科学,空气的总体质量水平就越真实。
局部代表不了整体是基本常识,南京发布PM2.5数据,选取的草场门、玄武湖以及仙林大学城,区域类型明显趋同,如此获得的数据,首先就有了以偏概全的嫌疑。如果所在的城市PM2.5监测点有很多,集中选取一个类型,而且是绿化率较高的点,不免就有了人为“净化”数据的嫌疑。对此,网友的质疑便在情理之中了。
据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相关人员介绍,该市PM2.5监测点目前仅有这三处,并计划于今明两年达到9处,形成监测网络。应该说,在监测起步之时,公布仅有三处的监测数据,尽管有以偏概全的遗憾,但终究开启了数据透明的大门,所作出的努力本身亦该肯定。
然而,艰难的公开并没能赢得公众的信任,除了这项工作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之外,根子还在于围绕PM2.5争议之中,监测本身是否真实反映城市空气质量低劣的问题。显然,这个问题的解决,绝不是靠争议就有结果的,必须依靠从监测到有效控制排放与治理的现实措施,在空气质量逐步好转的感同身受中一丝丝地消除。
在这较长的过程中,PM2.5监测的科学性、真实性,无疑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这必然要求,PM2.5监测布点具有样本意义,尤其是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为数不多的监测点尽可能有不同类型的代表性,它不仅是真实性的基础,也是数据发布公信力的支撑。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此番网友对南京监测点数据公开的质疑,还是公众的一种意愿,不仅对南京市,对于陆续推动PM2.5数据发布的城市,均有参考意义。 ■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