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澜是一个古老的村落。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一拨来自江西庐陵县的邓氏家族人马,千里迢迢徒涉到当时长溪县的石澜。石澜依山面海,山势平缓,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山上有大片可耕之地,山脚下的滩涂盛产鱼虾蟹蛤,海产丰富。得山海之利,是一处理想的安居之地。
《邓氏族谱》记载,邓氏先祖到了石澜这个地方,卧于一座小庵前的石板上,梦见一老者对他说,“霜寒雪冰,芝兰盛开即居地”。“芝”“兰”都是生长于深林间的香草(《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自芳。”),先祖醒来后见此地周边确生长有芝兰草,便认为是仙人指引他们在此处定居,取地名为“石澜”。家谱记载这个传说是寄希望邓氏子孙能像“芝兰玉树”一般有德有才有出息,光宗耀祖,出人头地。邓氏家族亦把“兰草”视为传家花。据史料记载,太姥山地区生长着多种兰草,《福宁府志》中载:“蕙兰,似兰而多花。”《福宁州志》中曰:“鹤兰,太姥山产。”蕙兰、鹤兰,太姥山皆有生长,多生长在树阴下,水沟石涧旁。
村中一隅 游骑兵 摄
从南宋年到明初二百多年间,邓氏族人在石澜这片土地上,开荒拓土,建设家园,历经十几代人的艰辛创业,形成一处美丽宜居的家园。良田众多,人丁兴旺,屋舍俨然,生活安逸闲适。
石澜是一个苦难的村落。
元末明初倭寇在福建沿海猖狂骚扰,福鼎许多村落遭受倭寇的抢劫烧杀。有一天,石澜百姓得知倭寇在距石澜不远的嵛山岛一带劫掠,有可能进犯石澜,原来平静的村落顿时一片惊慌,村民当时内心的恐慌和绝望,是现代人们所无法理解的,经过家族紧急商议,为躲避倭寇的侵袭,他们的决定撤离石澜迁往别处。那年五月初三,石澜村提早两天过端午节,全村人吃完这顿最后的团圆饭,挥泪告别上路,从此亲人天各一方。他们分成三路前往贵州、泉州、江西庐陵老家,逃离石澜。故土难舍,亲情难忘,何况他们已在此居住了二百多年,石澜就是他们真正的家,没有遇到无法承受之难,也不会冒然出此下策。当年的离别肯定让他们痛苦心酸,刻骨铭心,难舍难分。
过了近三十年,回到江西庐陵老家的那一支邓氏族人,忍受不了对故土的思念,在邓五公的率领下,又千里行走重新回到阔别多年的石澜,看到故乡一片荒芜,房屋倒塌,良田荒废,十分痛心。他们没有悲观失望,铆足干劲满怀信心重建家园。为了防止倭寇再次进犯,明万历八年开始在村子四周建造墙城。工程量是巨大的,但这难不倒坚强的邓氏族人,他们不畏艰辛,不惧风雨,齐心协力终于建成一座宏大的城堡,护卫全村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以城门为出入村子唯一通道,这就是石澜城堡。
石澜村落的建造布局很有特色,城堡内山石和条石铺成的小道在村中穿梭,弯弯曲曲,四通八达。巷道窄处仅容一个人行走,每隔10米通向一户人家,房屋的墙体由山石砌成和夯土墙相结合,材料源自大山,自然环保,经济实用且保暖。那个年代村里挖了许多口水井,至今仍有三口井活水不断,清甜甘澈。邓氏族人在村中间挖掘一个很大的水塘,在水塘周边种了许多榕树,今已树高蔽日,郁郁苍苍。端午节石澜村还在水塘里划龙舟,每年农历五月初三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元末明初邓氏家族撤离石澜的那个历史时刻吗?清朝同治五年,天大旱,水塘干涸,有村民下塘捕鱼,水塘中突生火焰燃烧,几近把捕鱼者烧死,光绪版的《福鼎乡土志》中记载此事,成为当时奇闻异事,用现在的知识解释应是池中沼气发生燃烧吧。
石板小桥 游骑兵 摄
历经四百多年的沧桑,石澜城堡城门仍保存完好,由条石和山石筑成的城门彰显出坚不可摧的力量,也是一道牢不可破的防御堡垒。城门上有两株古老的青藤攀挂在墙上,不屈不挠,历经风雨,有着强壮的生命力。城墙上长满青苔野草,斑驳古朴苍劲,让人回想起艰苦卓绝的年代。邓氏族人为了更好防御倭寇,号召全村人习武,邓家拳,邓家棍,虎虎生威,进退快速灵活,让来犯之敌心惊胆颤。
村中古树众多,有一樟树已存千年,树干有洞,树枝也有洞,相互连通,据说是明朝时村中族人特意挖空,人爬到树洞中可观看远处有无海盗倭寇来犯,一有动静便敲锣警示全村百姓,防备来犯之敌。村中许多古树木被列为保护性珍稀树木,至今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石澜有一特产石澜紫菜,生长于石澜村大岗头岩石峭壁上,这个地方海潮流畅速度快,海水澄清,风浪大,特殊的环境和气候使这里生长的紫菜生长周期长,叶片厚,弹性强,营养价值高,味道好。要攀爬到岩石上用剪刀剪割。只要在海水中清洗,不要淡水冲洗,经过滤干,晾干就可直接吃,清甜可口,香味上佳。清中期开始,石澜紫菜就遐迩闻名,曾被作为朝廷贡品。民国初年,有邓氏族人在温州开设海产品店铺,销售石澜紫菜,拥有两家店面,口碑好,销路佳,获利丰厚。
石澜是一个美丽的村落。
走在石澜古堡的古道上,四周古树参天,草木幽幽,峰峦环抱,幽闲僻寂,石韵兰幽,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