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过而不进城的人眼里,城市是一种模样;在困守于城里而不出来的人眼里,她又是另一种模样;人们初次抵达的时候,城市是一种模样,而永远离别的时候,她又是另一种模样……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这是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所描述的城市。由此让人想象,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秘密与模样,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空间,社会和文化空间的不同价值。
文成这个小城虽没有大都市的繁华,却也五脏俱全。如县城大峃,辖境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唐代前住民,尚未考证。今知迁入最早的为林氏,唐代自泰顺徙居至此,迄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后随人员增多,境内建制管辖。直至形成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一体的文成县政府所在地。千百年来,域内可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即便建县后,小城的模样也一天天的在改变,随着时光流逝,那些曾经让人耳熟能详的街道、建筑、风物,在人们的视线里渐渐变得模糊,甚至消失。但在一些街巷里,仍能看到一些过往的遗迹与记忆。如远去的陈宅,新旧交错的老街,以及街里面那些消失的与即将消失的建筑物。
大峃,形似白鹤得名
在说大峃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峃镇的来历。大峃向来有大鹤之称。因地形似举翅待飞的白鹤,故名大鹤。后人又根据四周多岩石的特征,改名方言谐音“大峃”。但大鹤一名仍在老一辈人中口口相传。据县志记载,大峃辖境西晋太康元年(280)至唐乾元元年(758)属安固县。唐天复二年(902)起属瑞安县。明嘉靖(1522-1566)至民国十八年(1929)属瑞安县五十一都。民国十九年五十一都设仁让里、友助里。二十年(1931)始设大峃镇。1948年7月划归文成县管辖。
大峃有人居住的记载是从唐代起。唐元和十五年(820)建七甲寺,元、明后人囗繁衍,渐成村庄,《瑞安县志》载,民国二十年(1931),大峃各村逐渐相接成街坊。民国三十七年(1948)7月,大峃镇辖18个保,即一保林店尾、排门,二保今二新村,三保今县前村,四保今上房村,五保今桥头井村,六保今陈宅村,七保苔湖头、桥坑垄、树山垟、石坟垟,八保周村,九保徐村下村,十保徐村上村,十一保岭头、新亭,十二保吴垟岭脚、沙塆、大会岭脚、红沙,十三保珊门外、沙垟、苔湖山,十四保珊门底、坪头、坳岭头,十五保凤垟、三叉路口,十六保呈树、麦徐、大发垟、周徐,十七保岚岩、下垟山、陈地垟,十八保炉山底。
辖境四面环山。东有东岩尖、鸡笼山、寨山、金鱼山(林店尾山),南有蚂蚁岩、岭头山、天堂岗,西有樟山、百丈岩、牛头寨、梅谷山、猪娘山、馒头山,北有靛青山、螺丝尖、云峰山(岩庵)。中心区大峃为小盘地,占地约3平方公里。周边徐村、珊门、屿根、新庄垟、凤垟为较平坦谷地,其余均系山地。东北东岩尖最高点海拔721米;东南最低点兴福堂海拔60米。
大峃古为沙洲。唐前,泗溪与龙溪挟流左右,沙洲上荆棘遍地、芦苇丛生,每逢山洪暴发,遂成泽国。元、明后人囗繁衍,沙洲渐被开垦。清嘉庆初年建“孟潭埬”,将龙溪水在苔湖头汇入泗溪,水患得以控制。猪娘山脚至苔湖头段筑堤改滩造田,逐渐形成苔湖垟、桥头垟、下冈垟、驮湖垟等农田。
老公安局旧址
大峃街,公安局旧址
大峃镇因地域小,街道并不多,建国前仅有大峃街、周村街、筏头街3条街道。建国后街道增加了县前街、西门街、苔湖街、二新街等。其中大峃街是建国前主要街道。街道从苔湖头至林店尾,西北东南走向,宽约2米,长1520米。旧时道路卵石路面,两旁为一、二层木屋,沿街设店铺,为大峃商业中心,过去较为繁华。街道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进行了拓宽,如今仍保留着商业功能,但已不如旧时热闹。
在大峃街新老房屋的交错中,有一处建筑比较特别。该建筑位于林店尾村大峃街114号,是文成公安局旧址。建筑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门台、正屋、厢房、瞭望所组成合院式砖木结构。天井右侧小门外原建有牢房,八十年代改建成公安局民警宿舍。门台单开间,中间设带小五角星的铁门,两则与卵石加混凝土垒筑成的围墙连接两厢房。围墙上部分砖结构,中间灰塑五角星图案,左右块砖垒砌呈阶梯状,并有麻花状栏杆连接。正屋两层木结构,梢间前后与厢房连接呈“H”型,屋面悬山顶,铺小青瓦,二楼前后设栏杆,并用板壁隔成二十几个房间,作为军官宿舍,底楼为民警,士兵宿舍、厨房。
上世纪五十年代,县公安局与县中队在此共同办公,有民警40余人,当时门台两边设岗亭,县中队战士站岗,并看守牢房。现建筑已废弃。因其功能与结构,每次途经此处,我都要看上它几眼,或许在某一天,它将走出人们的视线。
上新巷,巷中上新屋
上新巷位于大峃镇林店尾村,巷从大峃街起,至上新屋,长28米。一座叫陈宅的古建筑便位于上新巷3号,俗称“上新屋”。该建筑坐东北朝西南,为清代建筑。由前屋、厢房、正屋、照壁组成合院式两层木构建筑。正屋、前屋均面阔五开间带左右耳房,二层、屋面悬山顶、清水脊,铺小青瓦,中出腰檐。正屋建于块石垒砌的台基上,上压阶条石,明间为过堂敞厅,前置踏步一级与块石铺砌的甬道同宽,进深五柱九檩,穿斗式结构,中柱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廊,底层前双步廊,金柱、檐柱为断面抹角方柱,下用青石质方础承托,次、梢间起地面架空设木地板,置直棂窗,上雕有花草图案,二楼为推拉板窗,正屋后设照壁,青砌砌筑。
如今古宅仍保存完整,里外透着古朴,置身其中,仿佛身临梦境,古宅作为古建筑,最能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老车站
建设路,消失的车站
建设路是解放后文成新建的一条街道。街从猪娘山脚至林店尾山脚 。西北至东南走向,长2060米。为省道瑞东线过县城地段。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机关单位、国营企业、商业文化等公共设施建设区,街道较为繁华。原文成老车站便建于此街上。
老车站位于桥头井村西门街自然村与建设路交叉的路旁,原是文成县城通往外县及各乡镇的交通集散中心。车站建于1958年8月,占地面积5681平方米,设售票房、停车场、办公楼、保养车间、职工宿舍。售票房大门朝东北向,建筑为仿西洋式,底层设拱券形门窗,山花上灰塑五角星图案,下面灰塑“文成车站”四字。售票房、停车场、办公楼、职工宿舍均为两层青砖建筑,屋顶为传统的两坡顶,盖青瓦。西北侧、西南侧各建保养车间。中间为大型停车场。目前此建筑已拆除建筑商业住房。提起此处,许多文成人仍很怀念,那座仿西洋式建筑总能勾起一些人的过往记忆。
陈宅村陈宅
陈宅村,远去的古宅
如今走在苔湖街,看着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总让人想起苔湖街改造时拆迁的一座老宅。
老宅便是许多当地人都很熟悉的陈宅。该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为三进两层木构合院式建筑。前院毛石铺地,照壁毛石砌筑外灰塑。第二进中屋建于陡板石砌筑的台基上,上压阶条石,面阔十一间,明间进深五柱九檩,穿斗式结构,屋面悬山顶,中柱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梁,底层前后双步廊。一进与二进间厢房均两层三开间,天进甬道块石铺就,两旁设方形水池。第三进正屋建于陡板石砌筑的台基上,上压阶条石,明间前置一级踏步,面阔十一间,明间进深六柱十檩,穿斗式结构,屋面歇山顶,中柱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梁再带后单步廊。二进与三进间厢房均两层,面阔五开间,天井甬道用花岗岩条石铺就,两旁设方形水池。金柱、檐柱均为抹角方柱,下用青石方础承托,檐口均设勾头、滴水、雀替、檐檩、挑尖梁、直棂窗上雕刻花草,戏曲人物、如意等图案。
苔湖街改造前,为保留一些历史资料,我曾与同事前往苔湖街巷与建筑内拍摄照片,彼时,人去楼空的街巷、建筑留给人一片空茫,尤其是空无一人的陈宅,更让人有种空荡荡的失落感。当时所拍的照片,也成了追忆街巷与古宅的印迹。(张嘉丽 文/图 部分图片由文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