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石塔叫楞枷宝塔,它建于唐乾符年间,距今有1100多年,其名字是取之达摩祖师从印度带来的《楞伽经》。该塔为亭阁式石塔,七级八角实心结构,高8.5米,塔基豹脚座,基层刻有力士、花卉、神兽,各层均有佛龛,下层正中有铭文“楞伽宝塔”四字。据有关专家考证,唐代八角形塔,国内其他地方尚未发现,因而更显得珍贵。该塔选址合理,游览时在各个山头均可看到;其造型别致,小巧玲珑,与高大的山体对比,显得十分协调,太姥山山体宏伟博大,所有建筑只能为它增雄,只能宜小不宜大,宜矮不宜高,而这座石塔却恰恰符合这一山水美学的规律,反映了我国古代风景园林建筑的高超艺术。据《太姥山志》记载,“顶上藏金炉、纵隙窥视,隐见其盖。拨以竹枝,铮铮作金响,亦唐时故物也”。石塔在清朝期间毁圯,于1986年重修复原,但唐时塔刹,却早已不知失落何处。
“楞伽”二字,其由来则关系到佛教禅宗之传播。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始创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至五代进入鼎盛时期,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我国的河南嵩山少林寺为“禅宗祖庭”,因达摩祖师创立且宣扬“楞伽”经典,故这塔取名“楞伽宝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