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热门人物和他们的教育观====
莫言直言,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两位大师给了他重要启发,但他最终发现风格不符还是选择了“逃离”。“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需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么样干的,随即我也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详
李嘉诚说,“人最大的悲哀是无聊,患上漠不关心的冷淡症,套上自命不凡的枷锁,在专业、行业和权力的高岗上,掌控庞大社会资源和机会,却失去自重心,那些沉醉在过往,滞留在今日,那些对社会问题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借口大王,一定被社会唾弃和淘汰。”
他认为,有能力的人,要为人类谋幸福,这是任务。历史中有很多具有创意、有抱负的人和群体,同心合力,在追求无我中,推动社会改革进步。天地之间有一不可衡量、永恒价值的元素,只有具使命感的人才能享有。>>>详

此前几天,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在北京十一学校举行的新学校论坛上,与俞敏洪一样看到了来自基层的力量,他面对1500多名中小学校长,鼓励他们:归根到底,未来的中国在各位、未来的中国在教育、未来的中国就在于由旧学校变成新学校,由新学校变成我们最喜欢的心灵塑造的学校。
2007年1月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兰蕙公寓一间小会议室里,李希贵与30多位校长启动了新学校行动研究,“把你的行动拿出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转化成我们的行动”。它确定“从学校的问题出发”,探寻师生抱怨背后的原因,围绕校长、教师、课程、文化、管理等领域,寻求建设理想学校之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