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在蜿蜒的道路上盘旋,满眼春光。阳春三月,笔者走进位于管阳镇西昆村的德成传统文化学校,就像是武陵人走进桃花源一样——“豁然开朗”。校门前矗立着庄严的孔子像,清洗得一尘不染的地板,墙壁上随处可见的圣人训,人们之间相互鞠躬致礼,教室里整齐地吟诵《弟子规》……这一切的一切,仿佛让人有了穿越到古代私塾的感觉。
德成传统文化学校的师生们
德成传统文化学校始建于2008年,初时租在西昆孔庙旁的一间房屋,2009年开始征地筹建,2010年建成。现有童蒙养正班4个,67名学生,20多位教师、义工,占地50多亩。学校孩子的一天从清晨5:30开始的,自己穿衣洗漱,整理寝务。然后晨练,学习一些基本的武术套路和健身之法。晨练结束后,列队到餐厅吃饭,饭前诵感恩词。上午的课是从老师讲规矩,讲礼仪开始,然后开始经典诵读;下午的课以社会实践为主,老师们有时候也会带小孩子们认识大自然,做公益活动,如上街捡垃圾等。晚上组织学生看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电影,8点准时入寝。童蒙养正班的课堂讲究“四正”:桌正,椅正,书正,身正。笔者走进课堂,看看小朋友们像修剪过的苗木一样“杵”着,不禁大为感慨,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3、4岁好动的孩童变得如此规矩!学校的礼仪教育还体现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服装要整洁,不穿奇装异服;走路要慢步轻声,讲话要轻声细语,不得大喊大叫;同学见面要点头微笑,见了来客要鞠躬问好……难怪当地中小学的老师们都会说,德成出来的孩子就是与众不同,尊师、注重环保、认真学习功课、从不欺负其他同学!
蒙正课堂
德成传统文化学校的另一大亮点是家教合一。童蒙养正班的家长们每天上午都要到学校上一节课,学习家庭教育等方面内容,同时帮助学校做义工。这样既可以全程参与监督孩子的学习,又能增加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归属感。每年暑假,学校都会举办尊师孝亲夏令营。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从3岁的学龄前儿童到大学生不等)纷纷慕名前来。在夏令营里,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家长学习茶道、武术、养生等内容,同时兼做义工;孩子学习感恩、孝道等传统文化课程。家长和孩子还要进行亲子互动,真正践行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一位参加过夏令营的网友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西昆之行,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我学会了感恩,懂得了爱与被爱的感受及付出与获得的喜悦。与他们(指参加夏令营的所有人,笔者注)相处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他们对工作的那种执着、负责任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我。跟他们相处,温暖总是萦绕在心头,关爱与包容总是充斥四周。”
家长学校
德成传统文化学校的创办源自“父爱”。创办人、校长张滕万是贯岭镇一位普通的村民,从小爱好传统文化,原为一个小包工头,生活无忧。一次去接在一个私立幼儿园读书的女儿,看到铁门紧锁,里面有限的空间,孩子们在哭闹,他不禁一阵心酸:这样的条件和方式,孩子们的快乐在哪里?于是他萌出想自己带孩子的念头,开始了一段“郑渊洁式”教儿经历。他不顾家里人的反对,放弃自己的工作,一头扎进书店里。《犹太人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做主——白领妈妈育儿手记》等,只要和教育孩子有关的书他都看。他带孩子上山去亲近大自然,带孩子四处游学,带孩子诵读经典……张滕万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虽然又苦又累,但每次看到孩子天真无邪的笑脸,他就由衷地感到高兴。慢慢地,他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于是,他在浙江的龙港办小学堂,想把自己好的教育方法推广给其他孩子。后来听说管阳的西昆村传统文化气氛很浓,又是孔子后裔聚居地,他就来到了西昆村。
义工培训
西昆村历来重视教育,有着尊师重教的好传统。过去村里专门划出一块田地,名曰“书灯田”,田地耕作收入专供族塾相关费用。尽管现在“书灯田”已不复存在,但治学重教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2008年,张滕万只身带七八位学生来到西昆村办私塾。面对陌生的村民,他做了三件事:带领学生扫大街,捡垃圾;给生活不便的老人送饭;免费给家长上传统文化课。张滕万的谦谦君子之风和醉心公益的热心肠很快让他融入当地村民中,村民们都自发地叫他“张先生”。2009年,张滕万想扩大办学规模,面临一无土地二无资金的窘境。他向村民承诺:学校建成后免费向村里的孩子开放,自己也要为村里做三年的义工。淳朴的村民感其高尚的人格魅力,纷纷捐钱捐物,不到一年时间,德成传统文化学校建成。学校所捐的善款里,有念佛的老太太省吃俭用留下来的1万多零钱;有寺庙里的师傅节省下来的香火钱;有浙江等周边地区群众的无私捐款……“有这么多人热心帮助,证明做这件事是有意义的!”每当谈起大家的善举,张滕万总是满怀感恩。三年后,他向村民再承诺,为西昆村再做义工三十年,把学校做成有传承、有文化内涵的学堂。
台湾作家杨照说过:“只为自己活着是丢脸的事。”张滕万用自己始终如一的言行诠释了这句话,并深深地影响着他身边的人。德成传统文化学校名声在外。一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国学爱好者们为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纷纷加入到这所学校的教学中来。出生东北的赵老师能文能武,佛教108罗汉画得栩栩如生,同时一手“赵家棍”耍得虎虎生威。赵老师到过很多传统文化学堂,可他最终决定留在这里:“这地方有美好的理想,有信仰,在这里我找到了心目中的书院。”来自浙江平阳的张女士是学校的一名义工。三四年前她是一名全职太太,由于家庭诸般不顺,心情抑郁,十分自卑,经常想不开。后来慕名带儿子来西昆参加夏令营,她的思想有了重大转变。现在她一家人都在西昆,先生帮助学校做农活,孩子在西昆小学读一年级。“老师(指张滕万,笔者注)的经历十分感动我,让我明白真正要学习的是我们大人。老师让我明白一个女人对家庭是多么重要!老师是盏明灯,让我走出黑暗,我愿一辈子向老师学习,希望更多的人在这里得到帮助。” 张女士边说边流泪。德成传统文化学校倡扬儒家的“仁爱礼信”,重视传统文化对人的熏陶,热心公益,劝人向善,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人。于是,福鼎好人邓昌朝来了,退休的医院养生专家来了,附近的村民来了……在这里他们不仅教孩子们怎样学习,同时也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儒家学说的仁爱思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位前来学习的学员。一时间,西昆成了“好人”的洼地,向外辐射出强烈的爱的光芒!
历史真的很奇妙!一位父亲的冲动把一个圣人、一个村庄和一群爱好传统文化的人无缝地连接在一起,并发挥出巨大的文化感染力量。《礼记》中有一句话:“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是说,一个人如果德行高尚,那他所取得的成就就会很高;反之,如果一个人品德低劣而只凭技艺高超,那他取得的成就就会很低下。德成传统文化学校就是做让一个人品德高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