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国学经典是妇儿中心国学堂的必修课,一些孩子在诵读中慢慢开始学会认字。
近年来,国学在我市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有的学校开设国学课,举办各种国学讲座与竞赛,同时一些民办国学堂也悄然而生。如何在中小学有效地开展国学教育,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社会的一个关注点。
国学培训辅导对孩子养成良好学习、生活行为规范的正面效果,许多人都有耳闻,但同时社会上也有着不同的声音:蒙学经典是否适合现代教育?孩子学习蒙学对其他学业有没有帮助?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部分中小学校、培训机构、教育管理部门。
记者调查
流美中心小学
国学经典进校园
2011年10月18日,我市“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流美中心小学举行,由此拉开了全市“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的序幕。今年9月,该校举行了孔子、陶行知塑像落成揭幕仪式,在市民中引起过一番热议。
洪吉平校长告诉记者,学校将国学经典引进校园,并不仅仅局限于经典诗文的诵读上,而是将国学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相融合,让经典浸润童年,并以国学智慧点亮孩子人生。
在具体实践中,该校多次举办传统文化专题报告会、座谈会和一些主题比赛。该校独有的读书节暨国学经典“千人诵读”大会也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整个校园文化体现了国学的特质。
据了解,目前我市除了流美中心小学外,还有许多学校加入了“国学经典教育进课堂”活动。实验小学把“国学经典教育”作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 国学经典”与书法、古诗诵读等等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和实践出一条传统文化和现行知识相融合的特色教育道路。硖门乡柏洋小学则试图把国学经典和孝道教育相结合,走一条乡村特色道德教育新路。
市妇儿中心国学堂
不育“夫子”,育仁才
市妇儿中心国学堂的教室布置颇具古代书院遗风,老师的讲课桌是褐色的竹编桌,学生桌面桌椅只刷了一层清漆,透着古朴的原木色。教室墙壁上的孔子画像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贴字,让人感觉“古风扑面”。学生在此手捧《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并聆听古音。唯有讲台上的电脑教学设备和多彩的墙漆,显示这是一座现代的“国学书院”。
这所学堂成立不到半年,短短的时间就有60名家长坚定地选择了这里。送孩子到这儿的时候,家长们就发现孩子的行为有了变化,一进门,无论是两岁多的幼童还是六岁多的孩童都垂手低头行鞠躬礼,老师们则双手相握垂放在小腹的位置,一边低头行礼,一边亲切地对家长和孩子说:“早上好,欢迎来到幼儿园!”
孩子的变化不仅出现在学校里,还延伸到了家中。当学堂老师教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孩子们的课后作业内容就变成了“每日一孝”。完成了类似于“自己睡觉不用妈妈陪,帮妈妈叠毛巾,自己收玩具”等课后作业。学生潘芷妍的家长在“每日一孝”的卡片上欣然写下:“潘芷妍走得很累的时候,想要妈妈抱,我跟她说妈妈也很累抱不动你,她马上就自己走了。”
卓乃亮是这所学堂的创办人,他说:“我们这儿不培养‘夫子’,培养仁才。”他认为,在经典熏习中成长的孩子,是通孝道、尊师道、知感恩的孩子。从国学堂的主要内容或课程设置看,除了国学国堂而外,似乎更注重挖掘孩子的潜能,培育孩子多元发展。例如有生活谈话课程和安全谈话课程,让孩子知道并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懂得保护自己。还有一些诸如潜智数学、环保教育等特色课程。“所谓童蒙养正,不仅需要让孩子在经典熏习中成长,而且要在学习中挖掘其潜能。”他说。
家长与学生态度
看好与支持者居多
“这是他第一次上学,孩子变得活泼了,自理能力也增强了。”在妇儿中心国学堂里,记者见到了前段时间出现在新闻中的“怪腿病”男孩小颜安。因为患有KTS综合症,颜安的右腿比左腿粗2倍,求学多次被拒,后被该学堂接收。5岁的颜安坐在学堂的最后一桌,正跟着老师的节拍打起了武术操,虽然腿脚不便,但颜安做的很认真。“颜安来学堂之前,我们就有一个共识,他和其它小朋友是一样的,不能区别对待。”班级老师介绍,学堂开设的武术操等课程颜安都能参与其中,短短一段时间的学习,颜安已经能背诵《弟子规》等国学经典。“颜安不仅变独立了,还变得更加懂得尊重父母,养成了早晚主动向父母问好的习惯,国学教育让孩子长大了。”颜安的妈妈很认可国学教育模式。
林铭睿小朋友说,是妈妈带他来上国学班的,后来他就很快喜欢上了。他妈妈也表示孩子上了国学班后在生活和读书方面“好养”与“好管”多了,觉得轻松省心了不少。记者采访到的家长和孩子中,持此类观点的居多。
各方看法
另一种教育的可能性
卓乃亮说,现代国学应该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儿童朗读国学经典并引导儿童潜能开发。这样的尝试能让家长在经典诵读和孩子变化中看到另一种教育的可能性。这种让孩子在轻松中成长的做法增加了家长选择的空间,也让孩子有机会面对文化传统。
不妨多推一些公益性国学讲堂
一些学者认为,福鼎也应该多推出一些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国学讲堂,组织和吸引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义教”进行教学,让更多中小学生和成年人接触和了解国学精髓。同时认为,从事国学教育工作的“先生”应当具备相当的学术水平,否则容易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