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
冯小刚 在本报的名人签名本上,冯小刚写下了一句话:“《温故一九四二》,感谢大河报的巨大支持。冯小刚。” 感谢《大河报》强有力的版面 阅读提示 “感谢,感谢。”昨天下午,走进本报“新闻·电影·历史大河报‘一九四二’双特刊座谈会”会场,冯小刚对在场者——多是河南人,作揖并连连致谢。 通过这个“记者窝”,他的声音、他的态度,将会被全河南乃至全国的读者和电影观众倾听、铭记。 说感谢 感谢《大河报》在背后给我们撑着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讲的是河南1942年大饥荒的灾难过往,但影片拍摄没在河南,宣传计划一开始也绕开了河南。这在支持冯导电影的河南人心中,始终是个遗憾。 昨日,遗憾得以弥补。 下午,本应出现在西安参与电影宣传的冯导,特意取道郑州,并专程到访本报。 “感谢,感谢。”当冯导颔首推开大河报二楼会议室大门时,他出人意料地作揖并连连致谢。众人簇拥中,在《一九四二》中扮演小姑娘的小演员杨佳慧为他挂上了一串亲手折的千纸鹤。 “我和震云有这么一个缘分,我和1942的河南也有这么一个缘分。以后可能很难有机会拍这样的电影——实际上,我还是被小说打动,进而通过小说对河南发生的灾荒给予了极大的同情。我很感恩,包括在现行体制下这部电影能够上映,得到了体制内各级人的极大支持和运筹,才使这个电影能和大家见面。也得感谢《大河报》,用这么强有力的版面和这样的态度,在我们背后给我们撑着。这个电影更重要的是要对得起河南在1942年死难的人们。”冯小刚诚恳地说。 道初衷 因为大家不知道所以我要拍 这大概是自电影面世以来,冯导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了:19年前您看了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后,是什么击中了你,让你为这部电影坚持了19年? 昨天,站在河南的土地上,面对在场的河南作家、读者和影迷,冯导详细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不知道1942。” “当时我也不知道河南发生过这么大的灾难,看了小说以后触目惊心。我们河南大饥荒死了300万人,当我要拍这个电影时,却被问了上百次。因为大家不知道,所以我要拍!” 重塑民族记忆,是冯导决定拾起这段历史的初衷。而在电影《一九四二》的拍摄过程中,冯导更想观照的却是这个民族的背影与性格。“《一九四二》像一面镜子一样,摆在我们面前折射出我们自己。其实我们并没有那么光鲜,相反,我们会在镜子里看到一些躲闪、逃避和自私。” “过去我们从课本上传承下来的民族性格就是伟大、勤劳、智慧、勇敢很多很多,这都对,但是我们也出了一些问题。当我们回到1942你会发现,这里有一个很立体的民族。底层人民会因为穷困而自私和目光短浅,只顾眼前自己,对所有的不堪都给予了极大的包容。一点小恩小惠,我们就老老实实,一旦没有活路,就穷凶极恶、血流成河;蒋介石也会因为那么多国际大事儿而忽略1942的大饥荒,最后人民也忽略了他。电影中有很多线索,有灾民的、蒋介石的、日本人的、记者的,我觉得是一个特别立体的民族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