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登上嵛山岛,沿着崭新的环岛景观道一路环行,来到海岛东隅的东角村。渔村静谧,石厝连片,与鸳鸯岛隔海相望,还有碧海银滩、“相思洞”等网红打卡点,吸引游客接踵而至。 作为嵛山镇的最大行政村,东角村依托得天独厚的避风良港,渔业繁盛,靠海吃海的村民就地取材,积极从事海上养殖、捕捞、加工、运输等。然而,单一的产业结构和地理位置的限制给村庄发展带来了挑战,一大批年轻劳动力出岛谋生,村里一度陷入“空心化”困境。 2018年5月26日,清华大学与我市签订乡村振兴校地合作协议,在东角村建立了全国首个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借助清华大学的智力支持,东角村开始高标准高质量规划村庄,探索发展渔村新模式。 凝聚校地合作力量,东角村确立“一心、二翼、三带、四区、五点”发展新构想。“一心”即以构建东角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为核心;“二翼”即依托月亮湾后花园和海滨渔民公园为两大发展飞翼;“三带”即重点构建乡村振兴展示馆、孝老食堂、东角清华大学研学基地;“四区”即东角进村口海滨特色街区、炮台岗精品民宿区、大礼堂文化区、清华大学乡村振兴研学区;“五点”即构建入村口景观点、渔网具存放点、海滩亲水点、码头渔市点、海产品加工点。 “我们还积极对接有关部门,争取配套政策,设立‘候鸟人才驿站’,成立专班,负责高校人才来村研学实践成果落地、后勤保障、沟通协调等事宜,建立‘双创双引’留才机制,为乡村振兴引来‘才富’。”东角村党支部书记邱丽辉说。 昔日废旧的鱼露仓库摇身一变,成为兼具茶饮、阅读、观影、研学等多功能的乡村振兴大礼堂,融现代化与烟火气于一体;乡村振兴展示馆、好望角玻璃观景台、农家书屋、海岛音乐文化体验馆和海滨特色文化街区等依次从蓝图落地成景。东角村也进一步加大投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新建渔网具存放场,实施村内污水治理工程,实现雨污分流,改造卫生公厕、户厕,新建旅游公厕,成立青蓝环保志愿者服务队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旧貌换新颜,渔村发展有了新出路。融入嵛山“海岛游”发展,东角村大力培育生态旅游产业,推进生态旅游、民宿产业、休闲渔业、生态农业、研学产业、文化产业等旅游融合产业发展。如今,村里茶书吧、咖啡吧、餐吧、文创等应有尽有,全国海钓精英赛、渔旅文化节等活动在此举办,一跃成为“省级水乡渔村”“宁德市金牌旅游村”。 “通过聚才引智、汇力聚势,我们逐步打造独具渔村特色的‘旅游+’模式,逐步实现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生态红利全民共享,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邱丽辉说,今年东角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50万元。 产业发展有效益,反哺民生有底气。聚焦留守老人基数较大产生的就餐、医疗、住房等养老问题,东角村开展“夕阳康养”项目,将旧村部改建为孝老食堂,解决村内60岁以上留守老人就餐问题;推进“独居孤寡老人危房搬迁工程”,改善老人居住条件;引进“青鸟软通”公司居家养老服务,关注老人心理健康,定期提供测血压、体温、理发等服务,共绘最美“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