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六中合唱团在录制为今年教师节创作的MV《因为你》(8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顾钱江、孟昭丽、陈弘毅
“只因为你,路上总有歌声陪伴我们同行;只因为你,青春的光芒闪耀不息……”以纯真歌声和清新形象赢得大众喜爱的厦门六中合唱团,在今年教师节以一支MV《因为你》,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吉他伴奏声中,青春少年穿着素净的校服,声音澄澈明亮,笑容温和优雅,为敬爱的老师送上美好祝福,动听的歌声让人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这是合唱团痛失指挥高至凡老师后,排演的第一支歌。
《稻香》《青花瓷》《送别》《夜空中最亮的星》……厦门六中合唱团近年以无伴奏阿卡贝拉的新颖形式,推出一首首歌曲,清流般涌进心田,令人耳目一新,成了“网红”。有人说,这就是“教育最美的样子”。
去年教师节,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之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在立德树人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今年教师节前,记者来到厦门,走进六中,在这块“美的土壤”寻找答案。
美育的“厦门六中现象”
厦门六中合唱团的一支支“单曲”在网上广为流传,因此,当今年7月年仅28岁的合唱团指挥高至凡突发重疾辞世的消息传来,网友的悼念如雪花般铺天盖地。带出了六中阿卡贝拉合唱团的高至凡老师一直不愿抛头露面,当他因英年早逝才广为人知时,人们不仅大呼可惜,也对美育话题产生了深深关切。
新学期伊始,厦门六中绿树红墙,校园清新整洁,迎面而来的,是一张张充满青春朝气的脸庞。“在这里,美就像空气一样,虽然触摸不到,却滋养着每一个孩子。”厦门六中艺术团团长陈琦说。
打开六中的课表,“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从初一开始,学校就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舞蹈、朗诵、书法、皮影戏、合唱等艺术选修课。选课模式也别出心裁,学生可根据喜好来体验式学习,还能进行调整。“最像大学的中学”,六中毕业生如此评价道。
“这是对母校最大的肯定,”厦门六中校长欧阳玲自豪地说,高校对厦门六中的学生显得“格外偏爱”,给出的理由是他们身上“散发着自信”。
六中的评价体系也很“美”。和许多学校不同,六中在综合素质评价中设置专门的“德育分”模块,其中美育有很大比重。“学生只要有特长都会受到肯定,在这里,每个孩子都会尝到成功的快乐,”厦门六中副校长戴鹭坚说。这种多元评价的一个重要支撑是社团,六中社团五花八门,要求人人参加,这样,既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学生也各得其乐。
六中本来是厦门教育中的小字辈,历任校长认准六中要做一个有特色的全面发展的学校,确定以创新和美育为核心,赋予学生文化创造力,培养自信的人。早在1995年,厦门教育局就特批学校成立了艺术团,艺术团的孩子们分布在各个班级,像火苗一样,带起整个学校的艺术氛围。
六中美育的成果受益于厦门发展均衡教育的丰厚土壤和重视美育的良好环境。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郑朝南介绍,厦门长期坚持开展中小学艺术节音乐周、高雅音乐进校园、优秀传统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构建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三维互动的美育工作大平台。“鹭岛花朵”(舞蹈戏剧曲艺)、“鹭岛少年”(合唱)、“萌芽杯”(器乐)、“读册歌”(闽南童谣)、“为马拉松喝彩”(啦啦操)等学校美育品牌深入人心。
“今年,厦门市新招聘艺术教师103人,占全市招聘教师总数的6.5%,比例可以说是很高的。”郑朝南说。
什么是教育最美的样子?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全国教育大会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美育到底有什么用?
在厦门六中,记者偶遇一场精彩的“美”的实践。课间,同学们在音乐声中跑步,在高至凡老师改编的校歌中跳集体舞,最后边欣赏世界名曲边跳绳。
“六中的孩子比较happy(快乐),学艺术的孩子不太可能成为坏孩子,”戴鹭坚说,今天学生听到或演唱的一首名曲,若干年后可能成为鼓励他渡过困难、找到生命力量的支撑。“美育之力不是实时能够显现的,但却一定能够让孩子受益终身。”
厦门六中认为,立德树人,从大的方面说,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小的方面说,是要培养幸福的人。
“我发现,孩子通过学习艺术找到了自己的专注点,对周围的人有更多的爱和理解。”六中合唱团一位团员的家长说。
“每次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想起‘老高’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会努力想办法,而不是愁眉苦脸的。”合唱团学生许钰欣说。
“美育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人生情感体验,教会了他们自主品味生命的酸甜苦辣与厚度,帮助他们找到自我,让孩子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幸福、有品位的人。”欧阳玲说。
社会开放多元,互联网影响喜忧参半,物质生活愈发优越……今天的教育面临很多新挑战。“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让好的、美的东西去吸引和占据学生,让他能不断培育自己的活力,创造力。”戴鹭坚说。
厦门六中合唱团“走红”,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年轻态”,这正是高至凡和徐聪等老师创新的方向。这创新是有意思的,也是成功的:新奇好玩的阿卡贝拉加上熟悉的音乐作品,经由青春少年的纯真声音演绎,传递出温暖治愈的感觉,无数的男女老幼不禁被打动和吸引。
▲厦门六中合唱团在“爱阅之城——悦读·家@万家”主题活动表演阿卡贝拉合唱《鱼歌》(8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美育的“痛点”与期待
美育,是立德树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维度,也是每个孩子该享受的权利。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不通则痛”,美育得打通很多环节,才能充分释放育新人的“软实力”。结合美育的厦门六中现象,有识之士的思考具有启发性。
痛点一:什么是美育?认识上存在两个误区。
将美育窄化为音乐和美术课,是当前美育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郑朝南指出,美育应是“大美育的概念”,存在于育人的各个环节之中,课程间是相互渗透的。
欧阳玲形象地举例:“不仅语文老师会在课上引导学生欣赏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元素,数学老师讲课中也会告诉学生数学之美。”
将美育和智育对立,是美育认识上的另一误区。一些学校美育课程教师由“主课”兼职现象严重,动辄在美育课堂上讲“主课”内容,结果美育课形同虚设。“从厦门的实践来看,美育教育的推广非但没有让高考升学率下降,反而出现了美育和智育齐头并进的喜人局面。”郑朝南说。
痛点二:放心做美育,评价激励机制需完善。
美育做得好不好,和拿奖多少能划等号吗?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师赵亮指出,“美育课程效果难以评价,仅靠拿奖来判断一个学校美育开展的好坏是不利于美育发展的,教育部门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美育真正发挥育人作用。”
赵亮说,美育评价体系似乎“看不见摸不着”,这也是导致美育长期得不到足够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琦说,学校“第二课堂”以及学校舞蹈团的训练、演出等,目前政策暂时不算课时数,这让老师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很多老师是靠着责任心在做事情。”美育教师们希望,对他们的评价也要突破传统教师评价的固化思维,采取更加多元的方式,增强美育教师的“获得感”。
痛点三:加强美育,“重硬件轻软件”是误区。
关注学校美育的学者注意到一种现象:一些学校为了参加全国性比赛,装修一个音乐教室投资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但在内容建设上,特别是聘请人才、培训艺术教师等方面却“资金不足”。
“发展美育教育,师资是关键,”戴鹭坚说,像高至凡这样有创造力、专业特长完整,把学生享受音乐视为对自己最大肯定的老师,是很稀缺的。
“希望全社会支持美育,建立更多美育基地,让更多的高至凡脱颖而出,让美育遍地开花,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他说。
不久前,教育部追授高至凡“全国优秀教师”。高老师虽然走了,但他未竟的合唱事业仍将继续。
他志同道合的好友徐聪,接过了六中合唱团的指挥棒。“至凡生前写了两首新歌,还没来得及排练。我会继续在他的音乐教育道路上坚持下去,这也一定是他所希望的,”徐聪说,“热爱音乐,才是对老高最好的纪念。”
厦门六中艺术团有一个“梦想计划”:将合唱、器乐、舞蹈、朗诵等表演形式融于一体,用3年时间,打造一部闽南特色舞台剧作品。
“用爱教育,静待花开,”陈琦说,“我们要的,就是学生最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