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聪明勤劳的前岐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也创造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打马灯、唱嘭鼓、傀儡戏等。其中,马灯舞以制作精美,表演编排独特,场面宏大而深受群众的欢迎。尤其吸引人的是,表演者都是孩子,他们身上绑着马头和马身,走着马步,列成马队,手中挥舞着刀枪,模拟一些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在锣鼓声中摆成各种阵式,边走边舞。每年的除夕夜、元宵节、八月初六,都举办马灯游艺活动。节日期间,每当夜幕降临,千家万户灯火通明时,前岐马灯表演活动便开始了。马灯队通常由30多名少年组成,他们跨着各种造型的马灯,扮演成《穆桂英挂帅》《岳家将》《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平倭寇》等人物形象,时而表演,时而亮相,亦歌亦舞,极富情趣。
欢快的马灯 隋海鸿 摄
在闽东,现在能够完整地制作马灯和表演马灯舞的仅有福鼎市前岐镇。由于马灯表演人数多、场面宏大,表演的古代英雄人物形象深受群众的喜欢,因此每一次穿街入户演出时,现场都人声鼎沸,观者如潮。
马灯分马头和马身两部分,演出时分别绑在演员的前腹和后腰,里面各点一根蜡烛,马灯也由此得名。马头和马身由竹篾扎成,外面包上纱布,纱布喷上各色油漆作为马的颜色;马头的纱布上用彩笔画上马眼、马嘴、马鼻等,在马身上则画上马鞍、皮带;而马的鬃毛和尾巴则用塑料丝做成,制作方法是将塑料丝喷上颜料,经细细梳理后扎起接到马身上。现在马眼已改用电灯来替代,演出时电灯忽明忽暗,极似马儿眨眼,较之过去单纯地画上马眼,形象了不少。制作马灯的过程,既要求制作者有着精湛的技艺,还要求制作者要十分精细。比如在纱布上画马眼、马嘴、马鼻,由于油漆较干,在运笔上一不留神就容易画走样,直接影响视觉效果,有时为画好一个马头而返工了多次。
马灯演出的道具很多,最醒目的当数演出服饰———头盔、头巾、马甲、马裤、彩鞋。头盔是“将军”所戴,制作可谓精良,它由质地坚韧的纸板做成盔身,其上镶金边,嵌银珠,贴彩饰,再插上亮闪闪的珠花、绒花,其效果直追传统戏剧舞台上演出的头盔。而头巾、马甲、马裤则由各色绸缎制成。这些服饰的颜色须与马色相同,“将军”穿戴齐整,“跨”上战马时,气势十分威武。
前岐打马灯(资料图)
前岐马灯的起源无确切的历史记载,据老艺人流传下来的说法是大约创制于明末清初。前岐马灯作为一种综合性、娱乐性、休闲性的曲艺表演,满足了当时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从明朝末年开始,在浙江苍南矾山发现明矾并开始大规模开采,所产的明矾从前岐港转运全国各地,使前岐经济异常繁荣,许多人从明矾业中发财致富。富起来的人们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每年的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各行各业关门歇业,对于经济比较繁荣的地方,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既需要也有能力组织一种地方全民性参与的同娱同乐的休闲娱乐方式,来消弭平常由于商业竞争而产生的矛盾、各自谋生创业而疏远的友情和亲情,使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因此,马灯表演应运而生。但是,令许多专家感到困惑的是:前岐既非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又非盛产骏马的茫茫草原,这里的人们平时连见到马儿都是很少的,先人们为什么崇尚并选择它作为自己的文化图腾呢?关于前岐马灯起源的说法有多种版本,下面一种说法比较流行。明嘉靖年间,倭寇侵袭东南沿海,经常骚扰前岐等地。前岐百姓奋起反抗,修筑了坚固的城堡,组织了民团和倭寇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人们希望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来荡平寇患,确保海疆平安,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战马作为冷兵器时代的先进装备,自然成为人们喜爱之物。前岐马灯传统的表演曲目《杨家将》《岳家将》《戚继光平倭寇》等都是反映外来侵略和民族压迫的题材。这些都印证了前岐马灯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说法,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前岐百姓“反清复明”的政治倾向。
在前岐,马灯表演被称为“打马灯”。相传早先马灯舞是单骑独舞,称为“神马”,后来发展成了马队,演员均为少年。“打马灯”表演起来场面宏大、人多热闹,除了在街道、广场表演外,还进村入户表演。表演时,通常由一人领唱,众人相和,口念吉祥之语,代表喜庆吉祥。马灯的表演靠一面大红“帅”旗来指挥,旁边还有两盏红灯。旗为红缎制作,镶金色曲边,红缎上绣金色“帅”字,旗的两翼张灯。据称,这一旗两灯俗称“把门枪”,为马阵之眼,马灯演阵时,每匹马必须以门枪为目标,认定跟进、变化阵式,才不致有误。
前岐打马灯(资料图)
前岐马灯作为地方曲艺的一种,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它吸收了戏剧、舞蹈、说唱等艺术的特点,从人物造型、表演技巧到阵列形式都有了新的发展。从马灯队的演出规模上来说,现已发展成由30名少年同场进行表演。其中24人作为骑马将士,2人负责“牵马”(实为马队的统一指挥者),另4名女孩则是丫环。在演出中,通常由负责牵马的2个技艺娴熟的小孩带队变阵,并以锣鼓声为指挥信号,来控制场上的演出秩序。作为马戏,前岐马灯在表演上十分注重展现古战场上千军万马奋勇拼杀、进退自如的豪情,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奋勇争先。为此,在内容上多引进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古代传奇故事,如《杨家将》里的“穆桂英挂帅”“佘太君出征”,还有《水浒传》里的“三打祝家庄”等。当然,根据演出人物、故事的不同,小演员们的服装及化妆也不同。而不管表演什么内容,前岐马灯都将按照一套完整的节目场次进行表演。这套节目共有12场。十二场演出中,每一场均由鼓乐队结合场面气氛配合演奏不同的插曲,小演员们则在其中一人的领唱下边舞边唱不同的歌曲,如《福鼎是个好地方》《跃马提枪上战场》《竹篱笆》《钱棍曲》,还有宣传计划生育的《刮地风》等曲目。在配乐上,还有铜管乐、群口快板等。同时,每一场演出都配有本场演出内容的解说。
据老艺人介绍,前岐马灯有多次参加外出演出的记录,并参加福鼎县民间文艺汇演和宁德地区民间文艺汇演,受到好评;应邀到温州市等地演出,在当地获得很高的赞誉。2002年中央电视台曾专题报道过前岐马灯表演盛况。2008年8月,前岐马灯列入第一批福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2月,列入第四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