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第(1541~1617),字季立,号一斋,晚号温麻山农。明代福州府连江县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补弟子员,试辄冠军”(金云铭《陈第年谱》)。戚继光入闽平倭,曾上书献平定倭寇之策。万历三年(1575)任福州武教官。善谈论兵家军事,随名将俞大猷学兵法。后出守古北口,任蓟镇游击将军。万历十一年(1583)辞官归乡,建“倦游庐”以自适。卒年七十有七。
陈第像 图源网络
陈第博学多闻,兴趣广泛,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天才,而且在音韵、藏书方面享有盛誉。更令人称道的是,陈第还是当时著名的旅行家,世有“南方徐霞客”之誉。万历三十年(1602),跟随都司沈有容赴台剿倭,深入考察台湾高山族风土人情,撰写《东番记》,为我国研究台湾最早之历史文献。陈第一生四次出游,遍历五岳、武当、罗浮、匡庐、天台、雁荡、终南,以及本省武夷、石竹、石鼓、太姥、霍童等宇内名山。著有《五岳游草》《两粤游草》,生平著述汇编为《一斋集》行世。
陈第游历太姥山的具体时间,福建师大教授金云铭所著《陈第年谱》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从他收录于《五岳游草》集子中的《福宁道中》《游太姥岩洞庵》两首诗作来看,应该是在第三次出游期间。据陈第《五岳游草》自序,这部分诗集起始年月为“自泰山而后,衡山而前”,即万历十一年(1583)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相隔足足三十二载。《福宁道中》五律见于《天台石梁》《游武林龙井庵》之前,《游太姥岩洞庵》见于《游江郎山》《雨留天台绝顶》之前,可见陈第揽胜太姥山应该是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夏,游天台、雁荡诸胜,避暑西子湖之际,时年作者六十九岁。
陈第撰《毛诗古音考四卷》 图源网络
陈第的《游太姥山岩洞庵》:“洞门深锁俯溪湄,涧道盘回步独迟。荒草坟留古太姥,悬崖石肖汉钟离。露浮仙掌涓涓滴,芝润龙泉色色奇。细语安禅诸老衲,名山舍此欲何之。”诗题所指岩洞庵即太姥古寺“一片瓦”,又称半云洞,以巨石一方覆盖如瓦,构成洞屋,故以“岩洞”名之。“庵稍敝陋”(民国卓剑舟《太姥山志》),万历三十二年(1604)甲辰由僧如镜重建。据民国卓剑舟《太姥山志·卷之二·寺宇》记载:“(岩洞庵)奇石万状,洞门三尺佝偻而入,豁然别有天地。”诗中所指太姥墓、钟离石、滴水洞皆为庵堂附近胜景。诗作末尾两句通过与岩洞庵僧侣的对话,抒发了作者对太姥山的热爱与仰慕之情。
卓剑舟在重修《太姥山志》时也收录了陈第这首诗作,除了“深锁”作“深窅”之外,其余内容完全一致。
除了这首《游太姥山岩洞庵》,陈第在其他诗作中也提到过太姥山。如《两粤游草》有《罗浮怀董崇相进士》三首,有两首提及太姥山:“江头别去两经秋,献赋明光赐锦裘。遥约幔亭并太姥,此时踪迹在罗浮。”“蓟北春来两寄书,南归消息近何如。青云莫负扬雄草,太姥山中小结庐。”《五岳游草》有《病中送吴莲阳别驾归岭北》:“杨桠江城绿似丝,不堪空对别离时。双旌此日风云远,一枕经春鸥鹭知。自信儿童看客喜,却惭蓬垢扫花迟。年来欲就名山隐,太姥相将赋紫芝。”
夕照九鲤峰 李步登 摄
“董崇相”指董应举,为陈第同乡。据清代陈寿祺主纂、魏敬中续纂《福建通志·卷百九十六·明列传·董应举传》可知,董应举,字崇相,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进士。历官广州府教授、吏部主事。天启元年(1621),迁太常寺少卿,进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天启五年(1625)六月,升授工部右侍郎,专领铸钱事务。寻兼户部侍郎,并理盐政。因上疏请求厘正扬州盐规,得罪魏忠贤党羽,被劾罢官,居武夷八曲之涵翠洞讲学。崇祯七年(1634),卒。有《崇相集》传世。
“吴莲阳”名垔,福宁州城(今属霞浦县)人。据民国《霞浦县志·文苑》:“吴垔,字浦之,号莲阳。明嘉靖辛亥拔贡。入北闱,考铨天下第一,授广东廉州府通判。历有政绩,著作甚富。”
由诗中内容可知,陈第对旧时与家乡连江县同属一郡的太姥山敬仰已久,向往之情发自内心,并非一时即兴之笔。对一处名胜如此眷顾,这在他的行旅作品中尚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