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寿宁与浙江泰顺交界的犀溪镇,静栖着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宁谧村落—————西浦。村子不大,但是古老的民风民俗、经典的小桥流水却把村庄映衬得韵味无穷,吸引了一拨拨远道而来的看客在这里驻足流连。近年来,随着当地县委、县政府在这里进行旅游开发建设,以及荣膺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四个奖项、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我国首部非遗故事影片《爱在廊桥》在这里开机并拍摄……西浦村由此不断声名鹊起,以“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的身姿走向省内外。
“西浦风光瞧一瞧,三排碇步十五座桥。”这是在当地流传已久的一首民谣,也是对西浦最形象的描述。西浦之美,美在它的两道溪流。左边的大溪自西而来,九曲回肠,穿村而过;右边的桥头溪蜿蜒南下,潺潺淌来,绕村而去。两溪如彩练般飘过村子,在村前一棵古樟树———状元树旁交汇形成一个积水潭———宫蟾潭。有水,桥便孕育而生。于是,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西浦一幅精美的江南水乡图。
永安桥
进入村子,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石板桥———永安桥。它建成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长73米,宽2米,共有17孔,16组桥墩。在桥上游离桥墩2米处,各竖有一根护墩石,它很好地保护古桥经年不坏。这不能不让人惊叹当初设计者匠心独运。从村子东面行来,走过永安桥,就来到聚仙亭。那古朴的重檐,飞扬的翼角让人领略到桥亭的别致与风韵,它与石桥共同构筑了西浦村一道独特古朴的风景线。乡民劳作之余,常坐在亭里休憩,除了交流些农事,也谈些家长里短。每到夏夜,清凉的溪风是最好的犒赏,老人的故事常让孩子们流连忘返。由此看来,匠人们当初不但设计建造了桥梁,也设计规划了乡民们的生活。
碇步
出聚仙亭向东拐不远就到桥头坪。步下石阶,只见矴步头那三株古樟树干粗大,盘根错节,虬枝叠长,旁逸斜出。这排矴步共有87齿,并且每隔6齿,旁倚一块矮石,行人相向而遇,一方侧立让道,另一方可以径直前行,设计者真是别出心裁。有诗记之:“青阳两岸碧纱笼,水奏和声动客衷,北往南来争礼让,相逢一笑各西东。”
对岸是两座古老的崇祀建筑———太阴宫和大帝宫。太阴宫始建于元大德年间。门框上书:“两水纵横朝阁外,四民烟火护宫前。”这副格律严谨的对联表明了太阴宫坐落的地理方位和当地先民崇祀神佛的风气之盛。宫内供奉的全是女性菩萨。藻井及两侧壁画题材丰富,技艺精湛,虽历经700余载的风雨洗礼,神韵依然不减当年,人们夸太阴宫是“闽东小敦煌”。
村中藏着一片密集民居。其间,缪存春古宅十分经典。踏进门楼,一条用条石和方石铺就的甬道直达堂屋。墙边各设一个条石花台。当年,宅主人在那里摆上几盆花卉点缀前院。这座古宅门窗格扇雕刻精美。太师壁两侧饰有镂空图案的木门使前后院似隔非隔,在空间上增加了层次感。后院照墙边那棵百年老铁树,花香几代人。它见证了这座古宅的几多沧桑世事和荣辱兴衰。
西浦人一定对先祖为自己营造的这方乐土满怀感恩。他们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先,也不会忘记宗族遗风。于是,祠堂便成了这种怀古励后情结的载体。修建于清乾隆57年(1792)的缪氏状元祠,规模宏大,造型华丽,古色古香。门楼梁枋斗拱精雕细刻,浓墨重彩,庄严肃穆。尤其祠中那座古老戏台,雕饰精美,极显奢华。祠堂前大殿内高悬一块精制的缪蟾“状元”巨匾,它显示着缪氏族人的无上荣耀。
和状元祠隔河相望又建有一座祠堂,这座祠堂建于清光绪33年(1907)。它气势恢弘,祠内的许多陈设布置无不造成一种浓浓的追思缅怀气氛。
一个村庄两座祠堂都建有规模不小的戏台,这在偏僻的寿邑却是不常见的。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寿宁待志·风俗》一章中曾这样写到:“西溪(即西浦)人多习戏,然力不能具行头,多往浙江合班,大家有庆喜,好事者则于福安迎之,演戏缠头俱出客席,主人但具餐而已。民间醵饮,演一二出不佳,即换别本……”由此可见,西浦人好戏习俗由来已久。
1952年2月,西浦人自发成立业余瓯剧团。如今,西浦剧团虽不能复出江湖,当年那些演员也韶华不再,但那些尘封于这座祠堂里的戏剧道具却真实地记录下西浦人痴迷戏剧、执着演出的一段辉煌历史。
过去的年头,每当外地来了戏班或是村里剧团开演,结束一天辛勤劳作的村民,早早吃完晚饭,扶老携幼,趋之若鹜,径奔祠堂,以饱眼福。
偌大的村庄,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特有的风物,淳朴的民风,交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西浦乡土画卷。然而,现代文明的脚步却无可避免地闯进这片“净土”,如何保存下这片珍贵的乡土景观和浓浓的乡土风情,又能让土生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缪氏族人感受到二十一世纪的崭新文明,这给那些有历史责任的人们留下了一个两难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