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闻网讯 (王婷婷)广袤田野生机勃勃,人居环境整洁靓丽,乡村旅游如火如荼,产村融合活力迸发……盛夏时节,位于福鼎市硖门畲族乡西北部的柏洋村,正徐徐展开一幅气韵生动的乡村小康画卷。
和如今的面貌不同,1993年前,这里穷得出名,全村25个自然村70%居住在偏远大山中,人均年纯收入不足600元,村财负债高达43万元。1994年,柏洋村以“山海并进”为思路,通过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帮助村民增收,盘活集体资产,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矢志不渝拔穷根。20多年来,柏洋村按照“培育新动能、建设新柏洋”的目标,抢抓毗邻福宁高速公路、温福铁路、宁德核电站建设区等历史机遇,接续奋斗,逐梦前行,实现了从后进贫困村到和谐富裕新农村的变化。2019年,该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4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725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28976元。
易地搬迁 开启幸福生活
下山安新家,生活奔小康。2000年,作为柏洋村造福工程整村搬迁的首批受益者,雷增喜走出大山,搬迁到柏洋永和新村,叩开了安居乐业的幸福之门。
回忆起当年的困苦生活,雷增喜不禁感慨万分。“以前住的是草棚房,吃的是地瓜饭,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去中心村要走一长段的山路,用上一天时间,太穷了。”雷增喜说,那时候最经常想的是,什么时候能住上不漏风不漏雨的房子,过上好生活。
这一愿景在2000年得到了实现。此后风风火火的脱贫岁月里,雷增喜瞄准丰富的山林资源,种茶、种水果,日子越过越红火。最让他难忘的是,2010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时任国家副主席)亲临柏洋村视察,走进家中与他拉家常、谈变化。言犹在耳的殷殷话语,更加激励了雷增喜脱贫奔小康的士气。
“村子变了,我们的生活也一年比一年好!现在我家年均人收入已经突破了4万元。”环顾着新居,雷增喜眉眼间溢满了笑。
拥有幸福感的柏洋人,又何止雷增喜一家。近年来,通过“造福工程”大力推进整村搬迁,柏洋中心村本地人口由原来的60户282人发展到513户2130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0平方米,是过去的4倍。同时,配套水、电、路、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修建孝文化主题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促进人口居住集中化、园林化、城市化。
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柏洋村还聚焦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频出实招:壮大教育基金会,加大对柏洋小学和幼儿园教育投入;由村集体出资,承担所有村民“三险一金”(新农保、新农合、人身意外保险和基本养老金)费用,为60岁以上村民发放养老补贴,设立党员帮扶基金、教育帮扶基金;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革命四行动”和村庄清洁行动“三清一改”工作,延伸天然气管道受益范围;计划实施柏洋新村路面“白改黑”及强弱电落地,全面完成柏洋新村房屋屋顶“平改坡”以及房屋立面美化工程。
产村融合 筑牢发展根基
柏洋村的富裕,也成功吸引了一批在外能人回乡创业,为该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和活力。王绍访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44岁的王绍访,是土生土长的柏洋人,早年在外经商,于2003年返乡创办了紫菜加工作坊。“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我也想回来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全村人一起更上一层楼。”2014年,在村里的支持下,王绍访采取股份制形式扩大生产规模,吸引10多户村民入股合作,成立龙潭紫菜加工厂,解决了150多名周边群众就业问题。目前,该加工厂年产值可达1千多万元,员工平均工资达到6000元/月。
“紫菜加工行业季节性较强,一般从10月开始到次年3月结束。”王绍访说,3月后正是采茶季和水果管理期,他和厂里的员工便回归农忙,实现多元增收。
筑巢引凤,推进村民变工人、变商人、变股东。近年来,柏洋村先后引进8家企业落户柏洋工业小区, 带动1300多人就近转岗就业,促进83人成为个体户、专业户和民营企业主。同时,立足区位优势,挖掘和流转山地、田园资源,打造金山片农耕文化观光园、田头片水果采摘园;继续优化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投资新建柏洋大酒店,打造永和新村片宁德核电服务区,实现“两区两园”全面发展,加快奔小康步伐。
如今的柏洋村,群众观念新了,心气齐了,干劲足了,村民们都说“要钱要物不如要项目要发展”,崇尚新风、生态文明、产业发展等也写入了村规民约,凝聚着发展正能量。
“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全面实现‘三三一’工程,即实现社会生产总值30亿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00万元。”柏洋村党委书记王周齐说,柏洋村将全面建成“党建强、产业旺、村民富、村庄美、文化兴、邻里和”的新时代产村融合小康建设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