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鼎市贯岭镇区出发,一条条玉带般的崭新道路环绕在山间,连接村庄、通达农田,串起当地产业发展的“经济线”“风景线”。 “不同于以前的窄路,现在道路宽敞平整、整洁美观,方便了群众出行、美化了村容村貌,还促进了栀子等农产品销售。”站在村口,望着新修建的柏油道路,贯岭镇茗洋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陈秀桃喜笑颜开。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农村群众最朴素的愿望,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作为闽东重要的革命老区根据地之一,茗洋村地处闽浙交界山区,四面环山,在革命战争年代十分有利于游击活动开展,众多村民自发参与革命,有着“红茗洋”的美誉。 茗洋村新修建的道路 在红色精神的带领下,新时代的茗洋村觅生机、求突破,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鼓励引导村民种植栀子5000多亩。但随着时代变迁,其偏远的地理位置使乡村发展陷入瓶颈。 锚定堵点和短板,当地全力夯实产业基础配套。据介绍,茗洋村原有村路路窄弯多、水毁逐年严重,既难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又存在安全隐患。2022年以来,贯岭镇积极向上争取,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先后实施Y826贯茗线、C562从巡线、C793贯内线、大坪头临崖段等道路提升,推动农村公路升级改造,致力勾勒“通村畅乡、村村相连”美丽乡村新画卷。 “贯茗线,拓宽不易。”陈秀桃回忆,为促成贯茗线早日通车,茗洋村群众积极捐地捐钱、投工投劳,创新性成立由乡贤、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组成的工作组,统一明确线路的征迁方案。在土地征用方面,实施所需用地“零补偿”办法,仅对茶叶、栀子、果树、马蹄笋等经济作物给予象征性补偿,资金由镇村自行统筹或发动群众捐资解决。 贯茗线 “村民李信芳捐地1亩”“宁德市温州商会捐资205000元”“热心人士陈元场捐资20000元”……在茗洋村村委楼门口至今还公示着贯茗线改建工程捐资、捐地情况。多方齐心协力下,“乡村振兴路”不断拓宽提速。 “除捐地外,当时累计筹集资金300多万元用于道路建设,剩余资金用于支教、扶困,并成立‘红茗洋公益促进会’注册社团组织,有力构建和美村庄环境。”陈秀桃说。2023年,Y826贯茗线完成拓建并通车,茗洋村群众奔走相告、喜不自禁。 以路通带业兴,茗洋村“山门”大开,栀子产业发展更加如火如荼。引进栀子加工厂,建设栀子(白茶)仓储用地,建立“三无一全”标准化栀子基地,与浙江泰顺县彭溪镇共建“栀子花香”产业链联盟,携手打造百里花海旅游线路,统一地标文化景观标识……目前,茗洋村共有7家农业专业合作社、20多家黄栀子粗加工厂、2个示范基地,栀子全产业链利用开发正进一步完善。 栀子飘香丝带路李文迪摄 栀子花开漫山坡庄文摄 贯茗线的建设经验,有效回答了农村公路“为谁做”的问题,为贯岭镇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打出了样板。“如今‘零补偿’工作法在贯岭辖区内逐步推广运用,改变了乡村建设的传统模式,更激发了村民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与创造力,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与直接受益者。”贯岭镇区域发展办干部林禹宏介绍。与此同时,当地积极推行“工料法”,把乡村建设的主导权交给乡村,并制定《贯岭镇采用“工料法”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实施办法》,明确操作流程,解决基层操作难、保障难问题。 茗洋村村景 在“建好”上注重方法,更要在“管好”“护好”“运营好”上做到优质高效。为此,贯岭镇精心构建一套全面的公路管理体系,强化协同共治模式,通过设立涵盖路长、河长、田长(机耕路)、林长、岸长(水利)等多方参与的道路安全管理体系,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创新性实施“自筹+奖补”方式,提升隐患整改的积极性和效率;引入并应用一系列环保材料与先进技术用于公路建设中,高度重视公路沿线的美化绿化工作;大力发展“路衍经济”,将农村公路打造成为引领产业升级、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弘扬地方文化的综合性平台。 截至目前,贯岭镇已列入交通路网规划的农村公路共114条174.744公里,建成并列入养护的共111条169.646公里,全镇12个建制村通村公路全部完成路面硬化,通客车率100%,铺就了乡村振兴康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