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论什么年代,结婚都是人生大事。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婚礼形式也有了巨大的变化,这是时代变迁的一种折射。你知道我们的爷爷辈、父母辈,当时结婚的情形是怎样的吗?让我们一起回顾不同年代市民的婚礼。
网络图
古朴的旧式婚礼
白色婚纱、黑色西服、鲜花满满的轿车……这是我们常见的婚礼,但71年前,福鼎新人的婚礼是什么样呢?生于1929年的夏志蝉,今年90高龄。71年前,在新中国成立前夕,19岁的夏志蝉经父母之命迎娶了五里牌的的一位同龄姑娘。回想起那时,两鬓霜雪的老人记忆犹新:“我当时年纪小,都是父母包办,记得买了20多斤的猪蹄送给女方。我们也没有领什么结婚证。”
新娘坐花轿,夫妻拜天地、拜高堂……夏志蝉的婚礼透露着浓浓的旧时代特色。成亲时,新人的礼服雇人缝制,他戴高帽,新娘戴凤冠。“我们在中山电影院摆了13桌酒席,菜肴主要是‘八盘五’,然后拜堂成亲。”夏志蝉说,他成亲时还请人吹喇叭、吹唢呐,敲敲打打,也算热闹。
由于当时条件较差,成婚后夫妻俩依旧住在夏志蝉父母家,房间狭小,家具和生活用品几乎是旧的,唯有一块上海牌的手表是新的。但即使如此,夫妻俩相濡以沫,携手一生,抚育了二男四女。“小时候,我还听说过童养媳、娶两个老婆这样的事,新中国成立后,就慢慢少了。”夏志蝉说。
集体婚礼 郭聪 摄
自由恋爱的婚姻
改革开放以来,福鼎年轻人走向自由恋爱时代,今年63岁的张国星和蔡若琴年轻时自由恋爱,在1982年结婚。蔡若琴在城区电力公司上班,张国星在店下溪美村代课,谈起婚姻,两人不好意思地一笑:“那个年代,找个有稳定工作的对象就很好了。我们认识了多年才结婚,算晚婚了。”
婚礼在张国星的溪美老家办的。蔡若琴回顾道,她当时还在福州买了一件红色新娘婚服,乘坐着单位的车嫁到张国星家,“农村里鸡、鸭、猪肉还挺丰富的,请了亲朋好友吃了三顿喜宴呢!”
像同时代的新婚家庭一样,张国星和蔡若琴结婚后,也购置了当时结婚三大件———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我们也没拍什么结婚照,在桐山街道办的结婚证。刚开始连照片都没有,2015年才换新证,有了照片。”
结婚后的两人异地生活,丈夫张国星常常从店下坐一个多小时到城区看望妻子。“都是土路,车次又很少,现在变成柏油路了,几十分钟就可以到了!”张国星说。
新式婚礼 陈是 摄
婚礼多样化,追求个性
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年轻人对于婚礼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要求,婚礼的布置越来越精细讲究,婚礼形式更加突出个性。
“爸爸妈妈那一辈追求红色、喜庆,也不会很在意布置这块,我们年轻人更想让自己的婚礼有自己理解的‘美’,有些人还在婚礼上唱歌跳舞,不管如何,都是想让婚礼变得有意义、有特色,年轻人的婚礼仪式感越来越重要。”明年结婚的小雷表示。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市开展移风易俗,年轻人开始选择简约的婚礼形式,从公交车婚车、集体婚礼、单车迎亲、旅行结婚……婚礼仪式渐趋简约,不变的还是那份爱情主题。
90后的连依纯和丈夫在今年完婚,她选择了旅行结婚。“传统婚礼太麻烦了,也很浪费钱,不如出去旅游。”连依纯说,夫妻俩只是简单地请了亲朋好友吃顿饭,然后花了十天时间去成都、稻城亚丁游玩,旅游费1万元,比传统婚礼节省了不少钱,她认为这更加有意义。
时代在变,婚礼形式也在变,70年来,从最初的简单操办到如今的追求个性、创意,婚礼形式在变,但爱情和幸福的主题永远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