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传统佳节重阳节如期而至。 古人将“九”视为“阳数”,两九相逢,便赋予了这一天“重阳”之名。 重阳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福鼎这片土地上,它更是衍化出了丰富多样的地方风俗。 登高 登高望远,作为重阳节不可或缺的习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这一活动方式不仅寄托了人们驱邪避灾的美好愿望,其根源更在于古人对巍峨山岳的深深崇敬与无限向往。这一习俗,历经千年传承,已成为重阳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秋日,天高云淡,千里草木铺锦绣。在福鼎,有着“天下第一山”之美誉的太姥山,自然成为人们登高“辞青”,品味绚烂秋色的不二选择。 这一天,太姥山上往往会迎来众多登高祈福的游客。人们沿着林荫山道,穿梭于峻岩奇石之间,一边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边祈求家人平安、驱邪避灾。 太姥山的重阳秋色,是典型的南国秋景,未见落叶凋敝,反而碎金点翠,山石染青,更显葱郁。登高至太姥山顶,远眺山高海阔的胜景,云海翻腾,山川相连,蓝海无际,一眼望去,让人只觉心胸开阔,一解西风淡愁。若是有幸遇见山顶瑰丽旖旎的日出云海,那一刻,所有的等待与攀爬都将化为无尽的喜悦与震撼,让人心潮澎湃。 除了登高望远外,历年来,太姥山还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太姥山(重阳)趣味登山节、“香约太姥放生兰花”公益活动、重阳节老年人优惠等,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行体验,同时传承与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话” “九月九”这一天,点头镇碗窑村还有着独特的地方风俗:小孩子们要遵照祖辈的遗训,向长辈们学习碗窑话,而碗窑的媳妇们则要接受老一辈人对碗窑话的“考试”。 这一习俗源自清康熙年间。当时,余、黄、邓三姓先祖发现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并在此定居,他们不仅带来了烧碗的工艺,还带来闽西的客家方言——汀州话。为了不忘祖先,他们定下祖训:在村里要讲汀州话,每年农历九月九要办祭祀酒,庆祝今年五谷丰登,同时缅怀先祖。他们以喝酒的形式,要求下一代和刚进门的新媳妇学习汀州话,每人说上三句以上,才可以喝祭祀酒。这种形式使得汀州方言得以延续,流传至今。 近些年来,由于村里人口越来越少,语言的使用频率低,碗窑话一度濒临失传的局面。为了让独特的客家文化得以传承,2015年起,该村恢复了以学习传承碗窑话为特色的“九月九传话节”。 “母亲怎么说?” “木衣”。 “午饭怎么说?” “是倒”。 这是碗窑村一届“九月九传话节”上,新媳妇用“客家话”回答老族人的问答测试。 “传话节”期间,村民们还会用碗窑话演唱民谣,宛转悠扬的民谣,歌唱着客家人的幸福生活。 “传话节”上,福鼎客家人流传已久的民俗活动“舞青龙灯”也是一大看点。碗窑村舞青龙灯始于清乾隆年间,龙身为九节,长22米,全身为青黄色,共有“龙缠柱”“龙翻身”“龙超井”“龙拜寿”“贺八仙”等30余套动作。 青龙起舞,锣鼓声与唢呐声交织在一起,龙珠挥动,引龙飞舞,盘旋起伏,煞是好看。整个龙灯表演充满了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祝福,以及对人丁兴旺、身体健康、五谷丰登的热切期盼。2018年7月,碗窑村“九月九传话节”因其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被我市录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