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 是第九个全国残疾预防日 今年的主题是 预防伤害致残 共创健康生活 伤害致残的防控, 从消除安全隐患、排除安全疏漏做起! 工作场所常见的 致残风险有哪些? 工作中发生的残疾主要由工伤和职业病所引起。工作场所常见的致残风险,按致残因素的性质一般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不良工效学等类别。 物理性致残风险包括噪声、电离辐射以及生产事故发生时的机械冲压、撞击和切割等。如,劳动者长期接触85分贝以上的噪声所引起噪声聋,可造成听力残疾。电离辐射所致的放射性白内障及其他放射性损伤,可造成视力残疾及多重残疾等。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机械冲压、切割可能导致肢体残疾。 化学性致残风险包括生产性毒物、粉尘以及生产事故中大量逸散的有毒物质等。如,重金属接触超标可引起劳动者肢体功能障碍和神经损伤;生产性粉尘可能导致尘肺病,影响肺功能并导致躯体活动能力受限。 在医疗、畜牧等行业中,工作人员可能接触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生物性危险因素,进而面临感染风险。如,布鲁氏菌病(由布鲁氏菌引起),可能导致脊柱畸形,造成肢体残疾。 当工作场所不符合人机工效学设计,如,体力负荷超限容易引起劳动者肌肉骨骼系统损伤,严重时可导致活动受限和运动功能丧失,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如何有效预防 工作场所存在的致残风险? 工作场所中致残风险的防控应坚持三级预防原则↓ 一级预防,是从根本上消除或控制职业性致残风险,应从人、物、环境、管理等四个方面采取有关措施。 人的方面,劳动者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强化防护意识,根据岗位需求正确佩戴个体防护用品,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报告,牢固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 物的方面,用人单位应对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进行安全卫生设计,有效落实防尘、防毒、防噪声、防辐射等措施,减少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降低生产安全事故发生风险。 环境方面,用人单位应加强对工作环境安全的管控并优化作业流程,定期检查消除漏水、漏电等各种安全隐患。 管理方面,用人单位应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防控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因素,做好重点岗位劳动者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加强对致残风险预防的宣传培训。 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职业性致残风险造成的健康损害并采取干预措施,包括对劳动者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建立工伤应急机制、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等,在劳动者发生健康损害的初期及时进行干预从而避免发生发展为残疾。 三级预防,是在发生残疾后积极采取治疗和康复措施,帮助残疾人重建社会功能,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适配辅具恢复劳动能力、开设无障碍岗位等,最大限度恢复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 生活环境中, 如何做好伤害致残的预防? 伤害致残占后天性致残的较大比例。其中尤其以交通事故和生产消防安全事故居多,这要求有关部门加强道路交通和运输安全的管理,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监督的管理。 要求每个人做到不超速、不疲劳、不酒驾、不无证驾驶和居家“三清三关”。 三清三关是家庭防火的重要措施,具体包括: 三清↓ 清阳台:及时清理阳台杂物,避免堆放易燃物品。 清楼道:不在走道处堆放杂物,确保通道畅通。 清厨房:定期清理厨房,远离明火的可燃物品。 三关↓ 关电源:离开家时关闭电源,防止电器引发火灾。 关气源:关闭燃气阀门,避免燃气泄漏。 关门窗:确保门窗关闭,防止火星飞入家中引起火灾。 对于儿童和老年人跌倒致残的预防,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的共同参与,严格执行儿童用品强制性国家标准,积极推进养老机构、公共交通、环境设施和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此外,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产品、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企业落实食品安全生产的标准,个人不购买、不食用,有质量安全隐患的食品、药品;提升自然灾害防范应对能力,拓宽残疾人等人群预警信息接收渠道,强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确保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及时安全避险转移,对于伤害致残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