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水平的高低 关系到心脑血管健康 要想管理好血脂 就需要了解血脂管理的 目标和方法 赵迎 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心内科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相较于2016版,在重点人群、筛查频率、风险评估、降脂目标等方面都有更新,我们可以跟着这份指南来管理好自己的血脂。 变化一:名称 名称的改变,说明全生命周期的血脂问题都要进行管理。 变化二:检查频次增加 针对40岁以下的人群,增加筛查频次,有助于早期发现血脂问题,前移冠心病的防治节点,尽早开始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随着年龄增长,血脂异常的风险会逐渐增加,因此需要更频繁地进行血脂检测。 小贴士: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低越好,维持时间越长越好。 变化三:新增儿童血脂检查 哪些儿童更应重视血脂检查? 1. 父母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非常高,需警惕孩子是否有家族性高脂血症; 2. 父母有早发的心肌梗死和脑梗病史; 3. 父母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所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危险因素; 4. 体形肥胖的儿童。 变化四:中危人群的血脂达标推荐值发生变化 根据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评估,结合自己目前的血脂水平,来定位风险等级。 高危风险人群: 以下任意一项直接算高危风险人群: 1. 符合A 2. 同时具有C和E 3. 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水平超过4.9mmol/L 变化五:首次提出“超高危”概念 根据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评估,发生两次A或发生一次A,并伴有BCDEFGH中的两项,属于超高危风险人群。 如果发生了一次A,并伴有BCDEFGH中的一项,属于极高危风险人群。 变化六:联合治疗是趋势 当生活方式干预不能达到降脂目标时,应考虑加用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是降胆固醇治疗的基础,对于他汀类药物耐受性差的患者或者单用他汀无法达标的患者,应尽早采用以他汀为主,联合应用其他降脂药的治疗方式,延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 专家提示: 高脂血症患者需终生服用降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