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 《新华每日电讯》整版关注福建 刊登文章 《鸾峰桥见证——闽东宁德振兴启示录》 一起来看—— 《新华每日电讯》2024年9月23日第08版 福建寿宁下党乡曾是闽东革命老区四个特困乡之一。30多年来,当地干部群众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书写了至贫能富、山乡巨变的生动样本。 下党所在的闽东宁德,过去作为中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30多年来,宁德始终坚持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工作主线,扎扎实实,矢志不移;坚持因地制宜,立足闽东资源实际,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将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统筹安排、合理谋划。 弹指一挥间,山海焕新颜。闽东宁德弱鸟先飞、涓滴成流的韧性执着,是中国致力消除贫困的生动缩影,其滴水穿石、持之以恒的不懈坚守,是乡村振兴征程中的持久动能。 游客在下党乡下党村古廊桥“鸾峰桥”参观游览。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林善传2019年8月8日摄 告别山隔海阻迎来山海新颜 从福建宁德前往下党采访,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道路,穿过一个个狭长的隧道,翻越一座座耸立的大山,真是“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行车2个多小时,才抵达下党乡下党村。但见薄雾缭绕,翠林如海。鸾峰桥静静矗立在日夜奔流的修竹溪上,街上游人如织、商铺云集,一派静谧富足的山乡景象。 看着眼前这个生机勃勃的村子,下党乡原党委副书记刘明华感慨万千,“路通了,村美了,乡亲富了,下党还成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宁德分会场的所在地。今昔对比,恍若梦里。” 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一角。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林善传2023年8月5日摄 上世纪80年代建乡之时,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下党是福建当时唯一的“五无”乡镇。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00元,一度食不果腹,衣不遮体。 山高路远,是老下党人记忆中无法磨灭的痛。一个门口高挂着“幸福茶馆”牌子的院落里,王光朝老人正在热情地招呼游客。他说,过去的下党,仅靠峭壁岩石上一条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进村出村都要爬山,群众最怕的事情有三: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养大猪。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下党的公路、水电建设等,希望下党在脱贫发展中更新观念、拓展思路。 福建省道S207线闽浙界至寿宁下党段通车现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林善传2023年8月4日摄 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天堑变通途,告别行路难。下党乡党委书记吴观前说,在各级党委政府关怀下,1991年总长12.5公里的进乡公路开通,2020年全长12公里的下党至尤溪段公路通车,去年通往浙江省庆元县的跨省公路通车。现在乡里正在一体推进5条进乡公路、10条进村公路改造升级,乘车到县城从原来的近3个小时缩短至40多分钟。 有了出山路,才有脱贫路。“以前,我们就和井底蛙、笼中鸟一样,看不到天,飞不起来。”王光朝说,“路通了,我们才看到了一个大世界。” 作为特困乡村“摆脱贫困”典型,近年来,下党乡致力打造红色旅游新地标,当地以讲好“下党故事”为主线,打造党性教育学习小镇,走出了一条红色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道路。 如今,“难忘下党”学习教育基地一期、二期项目相继落成,与下党古村隔溪相望。寿宁县委党校副校长吴晓明说,当地整修党群连心路、鸾峰桥、滴水穿石公园等现场教学点,前来考察、研学、游览的各方人士络绎不绝。去年,培训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高校师生等5万多人次,游客有50多万人次。随着旅游蓬勃发展,30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做生意,还吸引了200多名返乡和外来年轻人扎根。 “今天来了十多批客人,全国各地的都有。”在“难忘下党”主题展馆内,担当专职讲解员的刘明华擦着汗水说,越来越多人在鸾峰桥上、在“难忘下党”主题展前,或是在党群连心路上,实地感悟下党乡发生的新变化、新故事。 下党的历史性蜕变,成为闽东宁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生动写照。 30多年前的闽东宁德,交通闭塞,贫困落后,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天空里,是只“弱鸟”。9个县(市)区中有6个是贫困县,有50多个乡镇被划为省贫困乡镇,200多万人口中有70多万被划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曾是闽东人民最迫切的渴望。 在蕉城区九都镇九仙畲族村,白墙青瓦的徽派建筑在蓝天绿树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卫生所、畲族文化活动中心、休闲活动广场、水电路等设施一应俱全。 30多年前,村民大多居住半山腰,茅草为顶、泥土为地,群众对“困于山中、因路而穷”的感受尤为深切。而在当时,九仙村并非孤例,闽东畲族群众近20万人,“逐山林而居”。随后,宁德启动造福搬迁工程,无数个畲族山村告别大山,搬到新居。 连家船民是闽东另一个困难群体,他们曾常年蜷缩在船上狭小空间。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福建持续开展连家船民搬迁上岸工程,至2014年初,宁德市2.5万连家船民全部上岸定居。 “住在船上的日子,一家人风雨飘摇,担惊受怕。”下岐村村民江五全说,现在船民有了扎根的土地,大家有了稳稳的幸福。从海上到岸上,变换的不仅是生活空间,更是全新的生活图景。 30多年来,宁德累计脱贫77万多人,包括畲民下山、连家船民上岸的“造福工程”搬迁近40万人,闽东大地上处处是“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的变化。 这是上汽集团福建宁德基地。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林善传8月9日摄 念好新时代“山海经”唱响耕山牧渔曲 主政宁德时,习近平同志在深入调研思考后提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下党变迁正是一个生动样本。 为打破贫在“农”上、困在“山”中的桎梏,下党坚持“靠山吃山唱山歌”,持之以恒谋产业,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下党绿水青山环绕,茶园分布在海拔几百米的山上,土壤富含硒、锌,具有良好的高山茶生长环境。祖祖辈辈口传手教,很多村民懂得怎么种出好茶。 吴观前说,下党乡有茶园4000多亩,家家户户种茶。品种有白芽奇兰、金牡丹、大白毫白茶、铁观音等十多种,种茶已是村民重要收入来源,去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6000元。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郭雅玲(右二)等在下党乡下党村“梦之乡”茶厂审评“下乡的味道”茶品质。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林善传2023年8月4日摄 在下党村的智慧茶园,100多个摄像头分布在茶园各处,生长环境、病虫害的情况在后台一目了然。下党梦之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菊弟说,近年来,下党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下乡的味道”品牌,推广种植金牡丹等高优品种茶树,每亩茶园年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8000元,带动全乡616户茶农稳产增收。 下党乡下辖10个行政村,记者走访发现,当地村村有产、户户增收,锥栗、油茶、高山果蔬、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多点开花”,实现了“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村貌、有机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右)和附近的茶山景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林善传2023年8月5日摄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深挖农业潜力,下党聚焦一二产融合发展,探索农业的全产业链发展。在下党村的智能化食用菌基地里,朵朵银耳如花怒放,散发阵阵清香,几位村民正忙着将新鲜银耳加工,做成冻干银耳、银耳饮料。下党村党支部书记王明秀说,“整个基地投资5000多万元,共有75个车间,将有效提升食用菌产业的附加值。”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民宿、餐饮、电商等产业发展良好,下党也从“一产独舞”到“三产联动”。漫步在下党村,不仅可以品尝绿豆汤、草药茶等当地的小吃,还可以体验乌金陶工坊、廊桥技艺、下党画苑、时光邮局等旅游新业态。 由古厝变身的下党画苑,满墙的油画主题都是下党秀美山水,让人流连忘返。“我和山清水秀的下党特别有缘,当时进村的路还没有拓宽,从古田坐4个半小时的车才到。现在进进出出很方便,生意更好做。”画苑主人吴祥芳是来自古田的“新村民”,现已在此安家落户,经营的民宿风生水起。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闽东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 耕耘山海间,走好振兴路。特色农渔产业已成为闽东农民脱贫致富的“加速器”。宁德现有茶园100多万亩,大黄鱼、海带、紫菜等海产品全国闻名,发展大农业带来了新财源。 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经”,促进闽东孕育出别具一格的“一县一品”模式。时下闽东山海,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正“链”起乡村振兴新动能—— 福鼎山区克服地理条件制约,布局白茶种植加工产业链条,形成“每家一亩白茶园、每村一处收购站、每镇一个加工厂”的产业发展格局,白茶成为综合产值逾百亿的富民产业。 标准化菇棚里,雪白的银耳在营养菌棒上生长着;电商产业园里,直播间内十分热闹,银耳产品从这里销往全国……在古田县,从培育菌种到加工销售,再到食用菌文化挖掘,当地“串菌成链”,全链条产值突破200亿元。 在霞浦县,海水养殖面积达到42万余亩,形成以大黄鱼、紫菜、海带等为主的水产支柱产业,全县养殖水产品产量100多万吨,产值200多亿元…… 宁德市委书记梁伟新表示,宁德以念好“山海经”为指引,在彰显闽东特色上步步深化、在创新振兴机制上步步深化,初步走出了一条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与贫困揖别,和现代化图景相约。近年来,优质的港口资源、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得以重塑,兼具地缘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宁德竞争力大幅提升。当地积极布局锂电新能源、不锈钢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抱上了一批“金娃娃”,渐成我国东部沿海“黄金经济带”重要一环。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大楼。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林善传2023年11月19日摄 随着宁德时代新能源、宁德新能源有限公司、上汽集团宁德基地、青拓集团等大项目的落地,200多家“小巨人”配套布局,昔日的“弱鸟”已经羽翼丰满,胸怀鸿鹄之志的闽东迎来经济发展腾飞期。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忙到连饭都顾不上吃、办公楼深夜依然灯火通明……这是下党乡、村两级干部的常态。 下党之穷,穷在“不通”——路不通、货不通、思想不通。过去村民虽有强烈发展愿望,但“等靠要”思想严重。人穷志不能穷,扶贫要先扶志。近年来,下党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探索“支部牵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机制,党员干部带头领办产业项目,发展不断形成合力。 寿宁县滴水缘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王菊弟在下党村的梦之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茶叶生产车间展示揉茶技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林善传2023年8月5日摄 王菊弟2015年开办了下党第一家民宿。起初,有村民嘲笑他的民宿“比猪栏还差,哪里会有顾客”,但王菊弟抱定“群众心里没底,党员更不能泄气”的念头坚持了下来,2016年他的民宿就实现了盈利。目前,下党乡发展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业态单位99家。 不久前的一个晚上,下党乡党委书记吴观前、乡长叶新与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开座谈会,一起商讨“农村发展靠什么?农民增收靠什么?”吴观前说,现在农村新房、新路梦想都已实现,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以更加昂扬的斗志谋划发展。 记者夜访了四五户村民,一个突出的感受是,在下党群众中,“等靠要”的思想已成为过去,奋斗、创业成了主旋律。 年过六旬的老党员王明寿是革命烈士后代,2015年,他返乡先行试水开了家餐馆,取名“百口食堂”。“生意越来越火。”他笑着说,凉茶、绿豆汤、金丝扣、土豆饼等土货成了抢手货。在后厨洗菜的村民王光玉,昔日全家年收入不到一万元,现在通过政府提供的贴息贷款,成为了“百口食堂”的股东之一。虽然每天从早忙到晚,但王光玉觉得“很有盼头”。 “弱鸟”有志方高飞,滴水不歇可穿石。闽东发展之路,无论是过去的脱贫实践,还是当下的跨越发展,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奋斗的力量。 在宁德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的“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已坚持30多年。越来越多的党员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察实情、找问题、谋良策、促发展,形成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福安市坦洋村是坦洋工夫茶的原产地,四周群山环绕,村前一水襟带。“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筛分整形……”谈起红茶制作工艺,坦洋村乡村振兴指导员冯坚如数家珍。 驻村以来,冯坚带领村民筹资500万元打造茶叶技术综合培训中心,建成村集体茶厂,发展电商直播,拓宽茶叶销路…… 像冯坚这样的乡村振兴指导员,宁德还有很多。宁德市委组织部部长陈惠说,为让力量往乡村派、资源往乡村走,宁德通过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等“一书记三大员”到村任职,充实基层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项目推进到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宁德市按照“一类重点项目一个专班”模式,将“最能打仗的人”派到“最需要的项目”,狠抓项目开工、用地、筹融资等要素保障,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落地、落实、见效。 9月10日,这是在厦门举行的2024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展现场展示的宁德时代神行PLUS电池。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林善传摄 走进位于福鼎市的福鼎时代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只见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生产线运转不停。这里是宁德时代迄今为止在全球布局的最大单体项目,平均每1秒可生产1个电芯,缺陷率仅为十亿分之一。 “该项目的落地建设,将有效促进当地锂电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福鼎工业园区党委书记林天禄说,自项目启动以来,当地抽调200多名党员干部组建专班,抢时间、拼速度,多部门采取并联式推进,推动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事在人为,当前农村新一轮发展需要更多“新人”“能人”领跑。宁德鼓励乡土人才扎根家乡,发挥所长,带动乡亲脱贫奔小康。在寿宁县,近3年来,累计回引“新农人”1.2万人。一批批返乡“新农人”在乡村振兴的赛场上闯出了一条条兴农路。 今年29岁的叶立城是下党村首名“新村民”。4年前,他跟随师父、乌金陶艺篆刻技艺传承人吴祖清来到下党,当起乌金陶传习所的老板。几年间,他的运营范围从乌金陶传习扩大到兼顾经济效益的陶艺、茶艺体验。他还积极参与下党古村巷道文化建设,帮助设计了别具特色的网红打卡点——“百福巷”。“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喜欢下党的生活,会在这里住下去,迎接更多的回头客。” 弱鸟先飞、滴水穿石,过去的闽东宁德,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脱贫路。如今的闽东,新征程已在眼前,新篇章正待谱写。时空变迁、场景常新,但精神与梦想始终一以贯之、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