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下、巽城曾经与桐山、白琳、点头作为福鼎五大茶叶交易集散地,参与福鼎茶叶交易,为福鼎茶业发展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福鼎五大集散地店下占了两地,足以说明店下茶业的地位举足轻重。
店下茶业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时期(此时为商周时期,即为上古时期),店下境内的马栏山即有人类活动。从远古时期神农尝百草无意中发现了茶叶,再到尧帝时代,乐善好施的蓝姑,在太姥山下,采植灵芽(灵芽即为茶叶)医乡里,解麻疹肆虐之苦,说明早在远古时期茶叶已普遍存在。经远古再到上古的商周时期,茶叶已经走进“店下人”的生活。
自唐以降,店下茶叶已广为种植。店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茶,辖区的每个村落都有种植茶叶传统。至清代中后期,店下茶叶盛产年份在5000担以上,远销国内外,茶业已成为店下重要的支柱产业。
店下、巽城两地是店下镇茶业发展的典范。
巽城处沙埕港中段,依山傍海,为种植、贩卖茶叶提供了前提条件。巽城茶人北上苏州、南下福州等地苦心经营茶叶,为当地茶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涌现出“施仁泰”“林长盛”以及林嗣元、林大钰等一大批茶人茶商。经过梳理得知,有清一代,巽城的财主多达19户,其中有一大半竟是以经营茶叶为生或依靠茶叶发家。林嗣元是众多茶商的代表,他一生在苏州、杭州一带经营茶叶长达二十年之久,因“宁帮茶商公所,鸠资创立并订立新规,同业便焉而彪炳史册”(语见《福鼎乡土志》),为福鼎茶商赢得话语权。
1906年沙埕港开埠以后,清末至民国,巽城茶业得到长足发展,当地茶人纷纷办厂制茶、贩茶。根据周瑞光的《摩霄浪语》记载,在1941年前后,巽城共注册茶厂13家,注册资本金达31300元(大约合人民币1000万元),抗战前期巽城茶产业进入全盛时期。
除了巽城,店下集镇是另一个店下境内重要的茶产业集中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店下街茶馆林立,先后开办茶馆达24家之多,分布在西门外、旗杆里、后门塘等地,较出名的有喻厝的秋记、福记,李厝的魁记,以及李家、王家、张家茶馆等。同时还有外地人来店下与当地人合办茶馆,构成店下茶业欣欣向荣的景象。抗战期间,由于战乱频仍,运输受阻,茶叶滞销,茶业陷入低谷。
除此之外,岚亭、溪美等也有不俗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茶业发展。1950年4月8日,在中茶公司的支持下,国营福鼎茶厂宣告成立,同时在桐山、白琳、点头、巽城等地设立4个收购站和4个制茶所。巽城茶站作为福鼎四大茶站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持续到80年代末期,书写着巽城茶业的繁荣。
改革开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店下茶业取得长足发展。至2020年底,店下全镇共有茶园面积28080亩,茶农5100余户,茶叶总产量达1450吨,茶叶加工企业65家(主要分布在店下、溪美及菰北三个村落),总产值3.6亿元其中SC认证的茶企业14家,白茶授权的茶企8家,市龙头茶企业1家,正在申请SC认证的茶企业3家。
近年来,店下镇采取强化茶叶质量管控、茶园绿色防控、茶园信息建设等,推动茶业发展,让茶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