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百善孝为先。清顺治年间,店下溪美出了个王太邠,是福鼎有史以来年龄最小且最孝者,竟能因孝而感动倭寇而自保矣。
那是发生在三百多年前的一天,王太邠七岁那年,父亲不幸病逝,第二天乡亲们正帮忙料理,尚待抬去后山简易土葬。倭寇从海上袭来,全村人闻讯看到山顶之烟墩(烽火台)起火,纷纷举家逃到远处山上躲避。乡亲们都想带他一起逃离先躲过此劫,而他死活不走,无奈,乡邻只得别他而去,全村就剩他孤零一人守在亡父身旁痛苦不已,惨不忍睹,危在旦夕。
不久,倭寇进到村里,发现村民早已将小孩和能带走的钱粮带上,逃之夭夭,全村只闻到一小孩哭哭啼啼的声音。倭寇甚感奇怪,以前,偶有留下走不动的老人的,却从未有不带走小孩的父母?循声找去,却见一小孩趴在一死人身上嚎啕大哭,遂抓起他质问:“村中大人哪去了,你怎么一人留此”?王太邠泣曰:“大人们都跑了,我亦知留则必死,顾父尸在床,尚未入土,不忍去耳。”贼怜他年少,又如此孝顺,于是帮他一起埋葬了他的父亲。最后,倭寇不忍杀他,于是自行离去。
晚上,大家回到村里,发现王太邠竟奇迹般的还在哭啼。遂问之,邠告知,村民无不称奇。
当年王太邠不顾倭寇入侵杀头之祸,为父守孝之壮举感动寇贼,一时传为佳话。据清嘉庆版《福鼎县志》和台峰村《台家洋太原郡王氏宗谱》记载:王太邠,店下溪美林西桥人,顺治十三年(1656年),倭寇掠至,邠年方七岁,适父死在床未殓,守尸不去,为贼所得。泣曰:“亦知留则必死,顾父尸在床,不忍去耳。”贼怜其少且孝,为埋其父,纵之去。
正如孟子所言:“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孝为人之本,故此事迹后被录入清嘉庆版《福鼎县志》“孝友”第一人。(李立华)

5名官兵载誉归来分享“受阅精神”
宁德市第五届运动会隆重开幕
中共福鼎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体会议召开,释
为民服务解难题,行政服务中心的做法值得
福鼎完成首起渔排保险理赔,解决养殖户“
这周六要不要一起去听红色故事?安排,必须
福鼎化油器产业:拼搏奋进筑龙头 政策引
袁华军到桐城桐南片区调研
中国共产党福鼎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
《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督导工作方案》
福鼎:查获一部特大超限运输车辆
七旬老人被撞倒地福鼎交警暖心救助
叠石一养殖户牛蛙被盗,竟是同行下黑手…
广化之情:畲韵廉风
一片瓦 | 太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