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为福鼎白茶的灵魂所在,宛如一根无形却坚韧的丝线,巧妙地串联起福鼎白茶的历史、技艺、民俗与情感,织就出一幅绚丽多彩、底蕴深厚的白茶文化画卷。
天下白茶源于太姥
福鼎白茶文化的起源,带着神秘的传奇色彩,与太姥山紧密相连。相传尧帝时期,太姥山下一农家女子,以种蓝为业,乐善好施,人称蓝姑。某年,麻疹横行,蓝姑在太姥山鸿雪洞顶发现一株神奇茶树,以其叶入药可治病救人。她采下茶叶,煮成茶汤,给患病孩童喝下,麻疹竟神奇般痊愈。此后,蓝姑悉心培育茶树,将种植、制茶技艺传授给乡亲,人们为感恩,尊称蓝姑为太姥娘娘,此茶树便是福鼎大白茶的始祖。
这一传说虽无法从严谨史学角度考证,但却在福鼎民间口口相传,成为福鼎白茶文化的源头,赋予了白茶神圣使命与济世情怀,也揭开了福鼎白茶文化传承的序章。
传说虽难以考证,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却为福鼎白茶起源提供了有力佐证。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经诸多专家严谨考证,文中所提及的白茶山,正是福鼎太姥山。
“天下白茶,源于太姥”。现如今,在悠悠岁月长河的荡涤之下,太姥娘娘已然成为白茶产业标志性的文化图腾。3月,以“礼敬太姥·茶和天下”为主题的乙巳年中国白茶始祖·太姥祭典在太姥山景区举行。活动将对太姥娘娘的尊崇与茶文化的弘扬紧密相连,各界人士纷至沓来,现场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处处洋溢着庄重而热烈的氛围。此番盛事,已成为当地熠熠生辉的文化盛景。
近年来,我市传承文化,着力将太姥山塑造成茶人乃至世界茶人的朝圣地、寻根地,致力于让“天下白茶、源于太姥”成为全体茶人的集体意识和共同价值。
白茶流转漂洋出海
唐宋时期,福鼎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逐渐走向更广阔舞台。明清时期,福鼎白茶迎来发展关键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福鼎凭借优越地理位置,成为重要茶叶输出地。
彼时,白琳镇八尺门码头、后岐码头及沙埕镇沙埕港,帆影绰绰,满载着福鼎白茶驶向世界各地。随着贸易往来,福鼎白茶文化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传播,不仅是茶叶贸易,更是文化交流。福鼎茶人奔走于各地,他们不仅带去茶叶,还将白茶制作技艺、品饮方式传播开来,让福鼎白茶文化在更广泛区域落地生根。
点头妈祖天后宫前厅中的彩绘人物画为福鼎白茶海外贸易的历史遗迹提供了有力佐证。每一幅画都宛如一段凝固的历史,无声诉说着福鼎白茶如何跨越茫茫重洋,在海外市场掀起一阵“白茶热潮”,成为连接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的珍贵纽带。
从旧时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一路以来,福鼎白茶的茶香赓续不绝。
清末民初,福鼎白茶迎来发展的鼎盛时期。彼时,在白琳,众多茶商纷至沓来,纷纷于此开设茶馆,投身茶叶经营领域。一时之间,多达36家颇具规模的茶馆在老街拔地而起,涵盖了茶青交易、茶叶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共同勾勒出福鼎白茶产业蓬勃发展的繁荣盛景,彰显出福鼎白茶历久弥新的商业魅力与深厚底蕴。
步入近代,国营湖林茶厂等企业相继建立,更是为福鼎白茶产业注入强劲活力,推动其稳健前行。
时代新篇创新发展
开启时代新篇,福鼎白茶选择“内外兼修”。
市委市政府将福鼎白茶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扶持。通过举办各类茶文化活动,开拓东南亚、欧洲、非洲等海外市场,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目光,将福鼎白茶制作技艺、茶艺表演、茶俗展示等文化元素全方位呈现。
与此同时,茶旅康养游、茶文化体验游等各类茶旅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白茶文化与福鼎美食、太姥文化、民俗技艺等本地特色元素的融合愈发深入,彼此交织渗透,形成更为多元且富有魅力的文化形态。
“今年,我们将重点推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鼎白茶文化系统)申报工作。”市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敖华伟表示。
福鼎白茶文化从太姥山下的一抹茶香起步,历经岁月打磨,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如今已枝繁叶茂,成为了福鼎的文化瑰宝,更成为福鼎茶文化走向世界的“绿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