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闻网讯(冯文喜 王绮蓼)日前,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闽政〔2022〕5号)中,我市闽东(福鼎)畲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闽东(福鼎)畲族乌饭制作技艺、福鼎畲族提线木偶戏、桐山江记鱼片制作技艺等4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全市有省级非遗10项,国家级3项,有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为新发展阶段新福鼎建设作出贡献。
闽东(福鼎)畲族乌饭制作技艺
乌饭古代叫青精饭,今称乌饭。乌饭色泽乌黑发蓝,香软可口。每年“三月三”畲族乌饭节食用乌饭,是传统习俗。在古代还有准备春耕、迎接丰收的象征意义。
畲族乌饭制作技艺发展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管阳镇广化村蓝进良是福鼎畲族乌饭制作技艺项目的传承人,其技艺包括选择食材乌稔树,并在蒸煮上以掌握火候为技艺要领。
乌稔树一般生长在海拔400—900米的高山上,且多生长在峰峦30米左右的环带,原生态,无污染。畲族乌饭的糯米为高寒山田种植的晚稻为佳,颗粒饱满、营养丰富。
畲族乌饭在外观上“乌”的名副其实,饭粒晶莹剔透,味道醇正,清香糯柔,细腻可口,这正是它的“黑、亮、晶、香”四大特色之所在,从而成为一道富有民族特色的食品。闽东畲族乌饭在保持传统工艺基础上,经传承人长期探索,如今已开发出许多新的美食饭谱:原味乌米饭、乌米汉堡、草袋乌饭、竹筒乌饭、乌米、手抓乌米饭、乌米年糕、乌米锅巴、乌饭粽子等,十分丰富,深受广大美食消费者欢迎。
桐山江记鱼片制作技艺
桐山江记鱼片制作始于民国年间,有近百年传承历史。创始人江声赣在学艺谋生中根据“粉鱼”的作法,创制了鱼片,随后经过不断完善,形成独特而完整的江记鱼片制作技艺,并不断传承至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第二代传承人江修令接手江记鱼片经营,以大胆的创新力,研发出了鮸鱼片、鳗鱼片、鱼丸、燕丸、肉片、肉燕、酸辣川汤等一系列小吃。近几年来,开始研发升级、生产加工并经营直营连锁门店。保留纯手工制作的选料、取料、剁鱼、配料、揉匀、加入淀粉、成型下锅这七道工序,把技艺一招一式、原汁原味地以一对一、师带徒的形式传承下去,并在传承的过程中学会创新、适应市场。作为福鼎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之一,江记鱼片见证了福鼎“小吃”岁月的变迁,保留了时光的味道,简单的食材在代代传承的祖传秘方中,增加了近乎苛刻的精选食材、精雕细琢的手工制作,让流传至今的味道,变得更加符合当代消费者的需求。
福鼎畲族提线木偶戏
福鼎畲族提线木偶戏传承始于清末,由福建漳州传入,至今已200多年。传承人钟昌敢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其父亲钟显绩进入剧团学艺,学会前台提线技巧和道白说唱本领。
提线木偶在福鼎民间又称“七条线”,实际上使用最少10根线,高难技巧动作须用20-30根线。道具木偶头、手采等使用樟木、梧桐木精雕,服袍由缎布手工刺绣制成。木偶脸谱勾画都带有畲族特色,反映畲族生产生活特征。道白语言主要用畲语,并配有闽南语、福鼎话(桐山地方方言),适宜观众欣赏。木偶特技有变脸、变身、舞狮、顶葫芦、倒酒、泡茶、推磨、纺纱、抛绣球等技艺。表演内容有《锦香亭》《钟景棋》《雷万春挂帅》《钟良弼》《戏状元雷海清》等畲族历史的戏曲。新作品如《畲妹子茶艺》《畲家纺织乐》《畲家磨坊》《畲家人婚嫁》《会亲节的一天》《牛歇节童谣》《畲家吹庆丰收》等。畲族提线木偶戏承载并生动展现出畲族语言、祭祀、生产生活习俗。
闽东(福鼎)畲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
福鼎畲族凤凰装制作是闽东服饰的代表性技艺,也是本民族历史记忆的载体。福鼎凤凰装为纯手工刺绣,具有较高的工艺美术价值。
闽东(福鼎)畲族传统服饰以女性的凤凰装为主要特色,凤凰装包括上衣、围兜、裙等物件。女式上衣制作流程包括:先量长短、定位置、画样、裁剪;再刺绣、绣花;最后拼接、缝制。女装以绸缎、棉布为面料,以右衽大襟式为特征,有服斗、复领、衩角、飘带袖口,分别刺绣各种图案和花边,花纹繁缛。领口边配有两粒红绒球,俗称“杨梅花”,修饰意味浓厚,标志性强。布料以苎麻布为主,加以绸缎,深黑色加红丝线,显得庄重、喜庆,表现畲族勤劳、热情民族性格。制作过程中使用有竹尺、剪刀、熨斗、线架等工具,以及苎麻布、土棉布、绸缎等织品。闽东(福鼎)畲族传统服饰现如今保留有清代《传统畲族女性服装》(生活装)、现代《女性手工刺绣凤凰装》(新娘装)等百余件制品,在福建、浙江多地的文化场馆都有展示。福鼎畲族传统服饰传承谱系清晰,佳阳双华蓝家凤是畲族凤凰装制作技艺项目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