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溪是前岐最小的村,与浙江苍南矾山镇比邻,是闽浙边界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小村落,清朝时属福鼎一都。光绪《福鼎乡土志》写道:“道路曲折,多半山岭。”山多坡陡,岭曲崖深。民国初年吴家溪《谢氏族谱》这样描写:“闽浙之交,奇峰嵚岭,溪流映带,诚邑邮一佳山水也,人多务农,洁身修行,岿然以古道自处,无未世之浮嚣之习。”山势高峻,清流激湍,石桥生姿,青山环抱,是一处宁静的小山村。村民洁身自律,延续传统正道,日出而耕,日落而息。
浙江苍南矾山产明矾,有世界矾都之称,明朝就开始炼矾,清末民国时期达到鼎盛,日产约五十吨明矾,这些明矾大多要通过挑矾工肩挑到前岐码头装船外运,这样就形成一条挑矾古道,每天都有几百人,多时达上千人的挑矾工队伍艰难地行走在这条古道上,往来于闽浙之间,吴家溪就是挑矾古道中最为险峻的一段。挑矾是极艰辛的活,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要起床走到矾山,到矾矿装上一、二百斤重的明矾,一路翻山越岭,太阳暴晒,挥汗如雨。从矾山到前岐约要走二个多小时山路,为的是赚取微薄的工钱。有歌谣道:“路关难走是险口,无人搭救吴家溪。”挑到吴家溪后,就进入前岐境内,可以在茶亭歇歇脚。
八十六岁高龄的我伯父,当年也曾多次参与挑矾,说起这段经历,老人眼含泪花说:“苦难啊!”
福鼎民间茶亭热心人士诗人黄河先生在福鼎各地寻找遗存的古茶亭,挖掘其所蕴含着的历史文化价值。吴家溪茶亭是闽浙边界古道上众多茶亭中的一个,是挑矾古道上很有名的茶亭。挑矾工在此处歇脚,喝茶,喘口气,遮风避雨。前几年黄河先生看到的吴家溪茶亭已是破落不堪,屋顶瓦片大多已掉落,墙体部分塌坍,四周杂草丛生,这条古道现在已很少有人行走,变得荒芜落没,但亭子的基本架构还在。询访村中老人,查阅族谱得知,吴家溪茶亭是由谢仁珪、谢友交父子喜舍亭基,村民募集善缘鼎建。谢氏父子当年购买亭基的地契还在,他们是向一名叫雷国顺的畲民处购买的土地,价格是壹仟肆佰文正,长宽各六丈,时间是同治元年十二月,由此推算建茶亭的时间应是同治二年(1863年),至今已一百五十六年。家谱记载谢仁珪号璋圃,少年务农,不辞辛劳,手上长满老茧,日积月累,渐成富饶。他的儿子谢善斋少有恢宏先辈祖业之志,致富后性慷慨,族中有孤苦贫困之人,葬娶无资者均给予资助。有上门劝捐亦乐于捐资,“构巨第,置膏腴”,建造大房屋,购买良田,遂成富人,当年所建房屋至今仍在。
在黄河先生的奔走呼吁下,谢氏家族后人谢志雄先生决定出资修复吴家溪茶亭,以秉承先祖乐善好施之美德,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传统技艺和旧木料,当年亭子墙体是山石垒砌,中间填入黄泥土浆,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亭子两侧石砌的孤形拱门至今完好。黄河先生的愿景是以吴家溪茶亭修复为样本,让茶亭恢复原来的模样,而不是复建一个新茶亭,更重要的是重塑茶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华,行善积德,助人为乐,虔诚施舍,同时又符合现代人乐山好水的山水情怀。
前岐吴家溪亭 李思维 摄
吴家溪有一石板桥,曾经是通往浙江苍南矾山的必经之道,也是往来闽浙走亲访友,货物运输的重要通衢。桥头立有石碑,记载石桥建造年代为清道光年间。查阅《谢氏族谱》后,方知谢善斋也是吴家溪石板桥的倡建者。
“村有溪,夏秋之交雨水暴涨,行者病焉,议建桥,佥难之,公毅然倡首,费已金数百,甲申兴工乙酉告浚,行旅咸德公焉。”
夏季时常有暴雨洪水,阻断溪两岸人员往来,要建桥众人都觉得难,谢善斋毅然带头捐资倡建,只用一年多时间就建成前岐最长的石板桥。甲申年应为清道光二年(1824年),距今已将近二百年,如此长的石板桥能保存到现在算是一个奇迹,足见当年造桥工匠技艺之高超,倡建者严谨科学的督造。桥头的一端用溪石垒砌相当牢固,桥墩相对低矮,有利于防抗洪水冲击。不知何故,光绪版的《福鼎乡土志》都未将此桥载入。
福鼎在清朝及之前建有许多石板桥,如水北溪、下尾村的虾姑桥、石湖桥等,多数石板桥已被山洪台风冲毁,保存至今又有如此长度的石板桥,大约仅剩吴家溪桥吧。
一座古桥就是一段历史,都有一段生动感人的故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幸存下来的古桥都是活的文物,是一座瑰宝。
悠悠古桥见证了闽浙边界两地百姓友好交往的历史。
吴家溪河源自苍南矾山赤洋,至崎岭东南汇为吴家溪,吴家溪下流是山河溪,山河溪下流是大澜溪,最后到照澜溪入海。山河溪建有水库,水库下游的河床及峡谷很漂亮,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平整光滑,纹理优美,犹如打磨过的,有的层层叠叠,肌理粗糙,值得一看。
吴家溪村民姓吴吗?答案是村中没有吴姓人家,这是一个常遇到的问题,如店头孙店现在已很少人姓孙。究其原因,最早迁入吴家溪的先人可能姓吴,在历史长河中,他们逐渐迁移另处,而其他姓氏人家不断迁入。还有一种说法,据说吴家溪有五兄弟建桥,桥建造好后,五位兄弟不幸去逝,村中百姓非常感念他们,称这条溪为“无家的溪”。后来地名就称为“吴家溪”。
嘉庆年《福鼎县志》记载,乾隆二年七月吴家溪山崩,压死七十三人,这是一场悲剧。发生山崩的地点现在称邦山。山体滑坡,地质灾害,造成如此严重后果,应该发生大面积滑坡,时间在晚上,人们都在家中,也说明邦山是当时吴家溪的人口聚集区。
矾山炼矾,大量矾渣矾水向下流的吴家溪、山河溪、大澜溪、照澜溪流域排放,造成河流的污染,使周边部分良田被矾沙淹没而绝收,滩涂小海产品受污染,溪水常出现蓝绿色。引发两省边界纠纷,很早就有前岐民众状告矾山的矾矿公司,要求治理污染赔偿经济损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闽浙两省矾水污染纠纷引起国务院、全国人大的关注,在国家环保局协调下,两地就治理污染和经济补偿达成协议,同时矾山矾矿废物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场官司圆满划上句号。边界两地民众友好的情谊,和睦相处的氛围永远是不变的。
现在的吴家溪展现了一个古老村落的美,山间绿色葱茏,小溪流淌,古道、古亭、古桥、古宅,古村岿然自处,不受尘世间喧嚣之染,大多数村民已移居前岐街道,村中更显得宁静安逸,犹如一杯清茶,恬淡却值得大家去细品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