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岐镇照澜村红心猕猴桃生产基地内,一大早,潘玲根熟练地挽起裤脚在大棚里给果枝修剪、系绳固定。 潘玲根是浙江温岭人,因看重照澜村良好的种植环境,2014年在该村流转30多亩土地,引种红心猕猴桃,并成立专业合作社,建成红心猕猴桃示范基地。 “当时,种植猕猴桃是一项新兴产业,红心猕猴桃市场前景良好,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尝试种植。”潘玲根说。 目前,基地种植的红心猕猴桃多销往浙江,除此之外,潘玲根还通过“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的方式进一步拓宽商品销售渠道。 水果不愁销的背后,有科技的保驾护航。为了提高水果质量,潘玲根以市场为导向,引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运用人工授粉、生草栽培、保鲜储存技术等“五新”技术,推广猕猴桃避雨栽培、机械授粉、设施喷灌应用、生草栽培(紫云英)、水果冷藏保鲜等8项新技术。在科技的精心呵护下,水果不仅甜度更高,外观更美观,也极大增加单株红心猕猴桃出果率。2024年,猕猴桃亩产值2万元左右。 黄兆料是照澜村五保户,靠着在基地务工,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最多的一个月收入能达到4000多元。”黄兆料说。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潘玲根主动为周边30多位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同时,还手把手将猕猴桃种植技术教授给村民,带动村民一起共尝“致富果”,让闲置的山地变成致富的“绿色银行”。 除盛产红心猕猴桃外,该村还种植有四季柚、水蜜桃、红心李、油奈、东魁杨梅等各类水果。 该村还将水果产业链延伸到了育苗领域。削好砧木、嫁接处理,绑缚包扎……短短一两分钟,黄朝汝便娴熟地完成一株果树的嫁接工序。说起小水果嫁接,65岁的黄朝汝滔滔不绝。“我做杨梅苗嫁接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成活率大概70%,一株杨梅苗市场价5元,一年可增收6万元。”黄朝汝说。 如今,在照澜村,不少村民靠着水果产业增收致富,在致富能人的带动下,许多村民加入小水果种植队伍,照澜村开启小水果产业持续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