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闻网讯(谢树渊)卷叶、填米、纳粽……20多位包粽的女工整齐划一动作一气呵成,身前一串串累累硕果早已挂满,一派忙碌景象……说起端午吃粽,就不得不提到杨记头年粽,杨记头年粽制作技艺是福鼎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到五月初五,杨记头年粽的店里都分外忙碌。
端午送头年粽是福鼎地域风俗中的一大特色,与传统祭祀屈原而包的粽子不同,头年粽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无论是外观还是寓意都被福鼎人赋予了新的内在含义。端午前夕,娘爸要给出嫁的女儿送节,第一年端午的粽称“头年粽”。头年粽作为女方娘家给予男方家庭美好祝福的实物载体,其无论是在外观还是赠送的礼仪都别有讲究。女方娘家在选择头年粽时,要注意粽叶要翠绿、结实、好看,每串头年粽的大小要统一,一小串五个,寓五子登科,两小串为一组分给亲戚称十全十美;送粽时,女方要在端午节前择吉日吉时送达,通常为农历四月底。此外,送头年粽时,女方娘家要用精美礼担和礼篮挑着送去,男方收到礼物后,按“十个‘媳妇粽’、两个‘枕头粽’”为一份,及时送给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让大家共同来分享这份美好的祝福。
少则几十份,多则数百份,女方赠送头年粽的数量根据男方的实际需求量相匹配,不一而足。由于娘家送给女方的“头年粽”要分给亲戚朋友和邻居,量很多,而且需要包得十分讲究,为了方便,人们几乎选择了雇人包或是直接购买成品,因此,社会上就出现包“头年粽”的专业户且代代相传。杨记“头年粽”就是其中之一,其传承人杨惠玲至今为第四代传承人。“现在每天都要赶制3-4万个粽子,端午节前预计将完成近一百多万个的订单。”杨慧玲说。
杨记“头年粽”,历经4代传承,因其包粽的粽叶、糯米、鸭蛋黄、猪肉等材料均产自福鼎本地,再经福鼎传统工艺处理过后,纳成粽,烹煮后粽香四溢,别具一番风味。而外表朴实,内心馥郁的粽子,也越来越成为市民含蓄表达美好祝福的一个载体,以粽传情,成为了一种时尚。
随着端午临近,粽子消费市场逐渐开始走俏,由以传统的杨记“头年粽”最受欢迎,文化底蕴深、用料足、价格也不贵,引得福州、浙南地区乃至上海地区的订单纷至沓来,本地市民若未预定或是晚去,难免会碰到 “一粽难求”的尴尬,也只好明日赶早再来。“我在这边买粽子已经5、6年了,都是送给客户朋友的,今天买了30多箱,明天还要过来,一共定了100多箱。”市民朱良鼎说。
时过境迁,传统的粽子在福鼎,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现实内涵。从婚嫁习俗到友情的维护,人们将美味的粽子视作一份原始寄托,随着粽叶被一层层地剥开,谷物夹杂着肉类的香气迎面扑来,人们从一口一口的咀嚼中,深入地体会那份人与人间最诚挚、最质朴地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