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有个“嘌呤加工厂”,每天生成尿酸并排泄,使之保持动态平衡。嘌呤的来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家产的,源自自身细胞更新换代产生,称之为 “内源性嘌呤”;另一部分是进“口”的,如人们吃进去的食物,特别是动物内脏、海鲜、浓汤等产生的“外源性嘌呤”。这些嘌呤在肝脏里被代谢成尿酸,肾脏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正常情况下,人体尿酸的生成和排泄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但是!一旦出现: 1.尿酸生成过多:如顿顿海鲜大餐配啤酒,或者身体代谢出了点岔子。 2.尿酸排泄减少:如肾脏功能出点小状况,或者水喝得太少。 此时,尿酸在血液里堆积,形成 “高尿酸血症”(抽血检验结果显示:男>420 μmol/L,女>360 μmol/L)。虽然这时你可能毫无感觉!但尿酸已经开始在偷偷“搞破坏”了。 提到高尿酸,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痛风呗,关节痛起来吃颗药就完事了”。然而,高尿酸可不是个简单的“关节刺客”,它更像一个潜伏在血液里的“破坏王”,悄无声息地在人体里搞破坏——从关节到肾脏,从心血管到大脑,甚至神经系统,一个都不放过! 关节首先“沦陷” 关节部位温度相对低,尿酸最喜欢在这里“安营扎寨”。尿酸盐结晶像小针一样扎在关节滑膜上,引发炎症。初期,人们可能毫无察觉,久之,关节红肿、热痛等痛风症状就会纷纷来袭!痛风一旦出现,便会反复发作,长期下来,关节变形、长出丑丑的“痛风石”(尿酸结晶包块),甚至关节畸形。 肾脏承受“静默受损” 肾脏每天要处理大量尿酸,长期高尿酸血症会让肾脏负担加重。尿酸盐结晶直接沉积在肾间质和肾小管里,结晶堆积形成肾结石,严重时还会堵塞肾小管引发肾衰竭。这个过程往往是“静默施工”!等人们感到腰酸背痛、尿异常,可能已经出现肾功能损伤了! 代谢系统的“破坏分子” 尿酸在代谢系统里也是个“搅局高手”,往往与“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成为好兄弟! 首先,尿酸通过干扰葡萄糖代谢,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其次,高尿酸会刺激机体内“升压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直接引起血压升高。 此外,高尿酸会抑制胰岛素信号通路,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脂肪分解,同时降低“血管清道夫”高密度脂蛋白脂肪酶活性,导致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蹭蹭涨! 心血管里的“隐形腐蚀” 尿酸盐结晶还喜欢附着在心血管壁上,它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钙化,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最终会增加冠心病、心绞痛、心梗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神经系统的“隐秘威胁” 高尿酸对神经系统也不手软,它会损伤脑部微小血管,影响大脑血液供应,增加脑梗死(中风)风险。尿酸盐结晶可能潜入神经系统,损伤神经细胞,引发慢性炎症,导致神经传导减慢。患者可能出现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神经症状。 当然,高尿酸的上述危害是长期形成的,一旦发现血尿酸增高,也不要过于焦虑、紧张,加强健康管理可预防尿酸对健康的进一步破坏。 第一步:饮食调整 对于高尿酸血症患者来说,饮食调整是基础。首先要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浓汤等。可以适当增加低嘌呤食物的摄入,如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等。此外,要多喝水,每天至少保证2000 mL的饮水量,这样可以促进尿酸的排泄。 第二步:生活方式改变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高尿酸血症的防治至关重要。要增加运动量,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帮助尿酸排泄。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对于肥胖者来说,要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运动来减轻体重,以改善尿酸代谢。 第三步: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过高,或者已经出现了痛风、肾脏损害等并发症,就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包括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使用药物治疗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定期复查血尿酸、肝肾功能等指标,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不要以为高尿酸只是“痛一下”的小毛病了!它瞄准的是你全身的健康,早发现(定期体检看尿酸)、早干预(管住嘴迈开腿)、科学管理(必要时用药),才是把它“踢出身体”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