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政治运行、社会治理产生深刻影响,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重大改变。流动的数据、流畅的体验,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正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政务服务正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从“线下跑”向“网上办”、由“分头办”向“协同办”的趋势更加明显。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他强调,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此,我们当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培养数字思维,打造“整体政府”。当前,数字化、信息化深刻影响了社会发展,同时也为政府转变职能带来了新的机遇。政府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形式上的数字化,更需要有大数据时代的思维。要培养“用户思维”,即以用户为中心,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和谋划数字政府的顶层设计、政策规划和战略目标等内容,以用户体验、感知和反馈检验政务服务成效。要培养“平台思维”,这是一种开放包容、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思维模式,要自下而上整合资源,为构建全国一体化的政务服务平台夯实基础。要培养“整体思维”,必须充分发挥大数据管理部门的整合功能,统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群众等各个相关主体,从思维更新、技术革新、业务创新、能力刷新“四位一体”来开展系统化体制机制改革,既要上接国家和各省,又要下联市县和乡镇,为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中国特色“全国一盘棋”数字政府发展模式打通脉络,为数字社会、数字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盘活数据资源,打造“数据政府”。数据是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网络不联通、系统不贯通、数据不畅通,是当前阻碍数字政府建设的现实障碍,只有构建“唯一数据源”的标准使用机制,将标准数据库统一应用到各级政务服务平台,以统一标准引领、支撑、集成数据,才能达到“一处配置,处处应用”的效果。要以用为先共享数据,建立数据共享技术支持体系,实现政务服务信息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消除“数据烟囱”和“信息孤岛”。此外,数据安全是数字政府建设的生命线,要始终绷紧数据安全这根弦。在数字政府建设中维护网络和数据安全,需要监管部门、互联网企业、网络平台、数据和信息处理主体、行业自律组织、公民个人共同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加快构建数字政府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强化数字政府安全管理责任,共筑安全屏障。
弥合数字鸿沟,打造“共享政府”。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数字政府的改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网络发展的不平衡,思维习惯的不对称,甚至年龄代际的差异性都可能导致部分人、部分地区不能充分享受数字红利,因此要采取有效举措弥合数字鸿沟。一方面,5G时代技术人才资源是最关键的资源,只有大量培养大数据人才、网络人才和运营开发人才,在数字教育、数字养老、数字健康、数字交通、数字社保等方面有所作为,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程度,才能不断提升政府民生服务水平和公共治理效能。另一方面,作为实现乡村振兴宏伟目标的重要抓手,数字科技正在加速融入乡村发展的各个场景。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是建设数字政府和数字乡村的“最后一公里”。只有农民对数字时代的适应能力增强,利用数字化解决问题、创造收入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广大农民在数字时代“有机遇,抓不住;有条件,不会用”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真正让数字科技赋能于人、使数字红利普惠城乡。
在人类历史上,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刀耕火种到声光化电,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制度体系和治理方式的变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顺应数字文明的浪潮,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更多类似北京“一网通查”、上海“一网通办”、浙江“上链盖戳”等先进的举措遍地开花,通过“掌上办”“指尖办”方便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徐永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