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闻网讯(黄璐 王婷婷)西昆村位于福鼎市西北部,地处太姥山西麓山间盆地,与福鼎、柘荣两市县交界,距离福鼎市区30公里。西昆村还曾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省第五批生态村”等称号。
这里周边群山连绵起伏,层峦叠嶂,晏溪的溪流走势,使得西昆村背有主山为靠,两侧有山势较低的护龙,前有溪水环绕,远处有一些不高的小山包,恰好成为朝案。这正形成了传统农业社会中最佳的人居环境——山环水抱、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
西昆村里生活着800多名孔子后裔,以孔子第七十四世“广”字辈为长,现有辈序是广、昭、宪、庆、繁、祥、令,与山东曲阜孔氏一脉相承,是江南最大的孔子后裔聚集地。
从福鼎市区驱车约45分钟,便来到了西昆村。据《西昆孔氏家谱》记载,清康熙年间,孔子第64代孙孔尚荣、孔尚志兄弟,为躲避战乱,从山东辗转迁居福鼎西昆。“北有山东曲阜,南有福建西昆”,这里由此成了孔子后裔在江南最大的聚居地。静谧的村落至今有保存完好的孔氏家庙、孔姓历代墓葬,无声无息透露着他们和孔子之间的血脉相连。
自古以来,西昆孔裔都自觉传承儒家文化,在村里创办了福鼎最早的儒家书院,读书重教风气浓厚,人才辈出。为传家立世,孔家世代提倡“崇儒重道,好礼尚德,读书明理,出孝入悌,克己奉公”。
在这种环境和理念的熏陶下,自清乾隆到宣统年间,西昆村出了不少历史文化名人。这些功名除了在族谱里记载外,村里的老建筑都是见证者。
走进村里不远,可看到一座古厝——孔氏家庙,紧闭着朱红色的门,门边是灰白斑驳的石砖墙,古朴中带着岁月痕迹,令人顿生崇敬。孔氏家庙建于清代,大门两旁立有清光绪癸巳岁贡孔广敷等人的旗杆,旗杆夹上的每一块石碑都承载着祖辈的奋斗史。
孔氏家庙内,原来悬挂着清朝乾隆帝钦赐的“至圣裔”蓝底金字牌匾,现已收起,以仿制品代之。正厅是祭孔等重大活动的主要场所,面阔五间,进深四柱,正中为孔子像,孔氏后裔每次经过,总要对其鞠躬行礼。
不只是孔氏家庙。西昆村原有孔氏古厝7座。其中一座毁于多年前的火灾,名曰“下新厝”,两处院门上分别提书“走必循墙”“世笃二南”。相传,循墙而走是孔子的一种生活哲学,而“世笃二南”是孔子的政治理想。
西昆村的孔氏先祖中较为出名的是七十一代孔昭淦,因品德高尚、德才兼备,曾在家乡教书育人。后来,为了造福桑梓,促进家乡经济发展,他决定从事茶业贸易,为后人做出诸多贡献。
在这个环境中出生、长大的孔子后裔孔庆德,深受儒家文化影响,2011年回乡后,选择在西昆小学旧址建起孔家作坊,并在次年成立福鼎市西坑孔家茶业有限公司,建设一万多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每年产出几十吨白茶,销往全国各地,并发展近50家直销店、1000多家专柜,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
以茶为媒,文化为基,孔家白茶与西昆的文化之名相融相长,逐渐被世人熟识,直接创造了经济、社会双重效益。“如今,村里近50%的茶青都由我们收购,价格普遍高于市场价,同时,我们用工也以本村人优先,可解决30名左右劳动力就业。”孔庆德说。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下,一批批本地茶企也加入“儒茶”推广的队伍中,生产、销售“儒茶”,西昆村的产业也从萌芽到生长,风头正盛……
近年来,西昆村一方面依托儒商文化、孔氏家庙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白茶,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之路,实现了生态效益和村民致富的双赢。
拂去历史的尘埃,回望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西昆村充满了历史厚重感和文化沉淀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存在。
子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2500多年过去了,圣人如水远逝。西昆村,一座座百年古厝与芳草为伴坐落在岁月深处无声地诉说,令人回味。西昆,有着孔子的灵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来一场西昆之行,在冥冥中来一次心灵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