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感动福建”十大人物
评选投票活动正式开启
“感动福建年度十大人物评选”是在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指导下创建的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已举办了20年,累计评选出400多位感动人物,在全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他们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高尚情操为全社会树立了光辉榜样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
10月16日,2023年“感动福建”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正式启动,面向全社会和各有关部门广泛征集候选人,通过两个多月的实地探访挑选出了20名感动人物候选人。
由宁德推荐的
袁润熙、陆韦、吴凯、王林慧
入围感动人物候选人
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加油吧!
投票规则
投票时间:12月7日上午9时——12日晚上9时
投票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投票页面
特别说明:每个用户每天最多可选择10名候选人进行投票,当天不可重复投给同一名候选人,投票不可撤销。
下面一起来回顾
这四位感动人物候选人的故事
01
袁润熙
银发军医 坚持义诊24年
10月16日,2023年“感动福建”年度十大人物评选正式启动。在感动人物征集阶段,海都报报道了一位年逾古稀、医者仁心的军休干部——79岁的袁润熙。他自退休开始在家中坚持义诊24年,寒来暑往,医者仁心,不分白天黑夜周末节假日,只要有病人需要,他就在岗,他将救死扶伤作为一辈子的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为民初心。
报道发布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人被袁润熙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医者仁心所感动。袁润熙也成功入围“感动福建”年度十大人物评选。今天,让我们再次重温这位银发军医的感人故事。
袁润熙为患者把脉
发挥余热
他把诊室搬进家
1944年,袁润熙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镇上小有名气的中医。从小耳濡目染医学文化的他,在1960年进入宁德军分区后便加入了卫生所,成为一名卫生员,凭着对医学的热爱,他不断钻研苦读,先后掌握了中医、西医、推拿等多种医术。
一干就是39年,直至1999年从宁德军分区卫生所所长的职位上退休。原本可以安享晚年的他仍想着发挥余热,为此在军休所里找了一间办公室帮大家治疗,而且分文不取。
后来慕名找袁润熙的人越来越多,他也把诊室搬到了家里。
在口口相传下,每天找上门的病人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五六十人,里三层外三层将他团团围住,有时家比医院门诊还热闹。
“家里都快成医院了。”虽然老伴会时不时地念叨他,但对他的义诊却给予极大支持。儿子为了让他方便义诊,将宽敞的后院改成了阳光房,专门用作看诊场所。在医学院学习的孙子每到放假便回家帮忙当起志愿者,给袁润熙当起了助理。
对于家人来说,最无奈的是吃饭时响起的敲门声,这多半是患者登门求医。这时,袁润熙总是会搁下碗筷,立马起身为人看诊。往往当患者连连致谢离去时,饭菜都已凉透。
“我觉得病人在特殊的时间上门,肯定也是迫不得已,如果碰上发烧的患者,更是不容片刻怠慢,而饭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吃的。”袁润熙说。
有一次,袁润熙参加完军休所的集体活动,比往常迟了些回家,等他到家门口时,一位前来问诊的患者抱怨道:“这都几点了,还不上班!”袁润熙笑着与他解释。当周围的群众都为他打抱不平时,他却说,来看病的人心里都是着急的,要多理解人家。
随着上门求诊的人越来越多,有人劝袁润熙,不如收些诊费,也有人给他塞红包,但都被婉拒。他说:“我的一生并没有作出什么大的贡献,退休后能吃饱喝足已很知足,应该多发挥些余热。”
下乡义诊
自费带药送村中老人
作为一名医生,除了在家中坐诊,他还常常跟随公益组织前往乡村义诊,组建志愿服务队,为偏远地区群众送去更多健康福祉。
“老人身体多有慢性病,下乡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帮他们诊治。”2019年,袁润熙与军休所的6名军休医护人员一道,成立了“退休军医志愿服务队”,专门前往宁德周边的偏远农村,为留守老人诊疗。尽管舟车劳顿,袁润熙却从不叫苦抱怨。
从队伍成立至今,袁润熙没落下一次志愿服务,每次到村里他的位子前都格外火爆,即便到了饭点,也还是有很多人在排队问诊。工作人员担心袁润熙身体吃不消,想要劝村民早点回去,却被他阻止了。他诚恳地说:“我们难得来一次,不能让大家失望而归。”快速地啃完一口面包后,他又继续投入义诊工作中。袁润熙知道村中老人买药不易,每次下乡都提前自费带上许多药,送给村中的老人。
老同志无私奉献的大医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许多年轻后辈。据宁德市委老干部局一名工作人员回忆,2020年,在一次前往寿宁县竹管垅村开展的义诊活动中,原计划只有半天行程的老军医们主动推迟返程时间,只是为了给更多群众提供帮助。“返程车上,看着老军医们疲累的样子,让人既敬佩又心疼。”该工作人员感慨地说。
谈及为何这么做时,袁润熙说:“因为以前农村经常缺医少药,父亲就有一个习惯,我记得非常清楚,只要是穷人来看病,他就只抓药,不收钱。”他认为,自己只是在传承父亲和祖父的医风,在有能力和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减轻部分人的经济负担,看到他们康复后的笑容,自己也很高兴。
“我始终记得,56年前,我申请入党时,曾写下了‘为人民服务’5个字,希望能用行动回馈社会。”袁润熙说。
医者仁心
只要病人需要他就在岗
在外人眼中,袁润熙是一位思维敏捷、精神矍铄的老人,身体定是十分硬朗。但其实,他的身体早就亮起了红灯。
2020年的一天,袁润熙如往常一样在家中坐诊,突然心脏病发作,被紧急送往ICU病房。经过两天的治疗,他才逐渐脱离危险。家人们希望他能多住院几天,多休息下,但袁润熙却放心不下病人,坚持要出院。最后,家人只好同意他的决定。
“只要还干得动,我就坚持干。”袁润熙不仅治愈了众多患者,他的奉献精神也感动了不少人,他们也从病人变成了小院子里的志愿者。
叶丽芳的母亲有多年的肺部顽疾,在袁润熙的诊治下恢复迅速,为了表示感谢,她多次带着礼物来到袁润熙家中,但所有礼物都被婉言谢绝,这深深触动了她。现在只要一有空,叶丽芳就会主动到袁润熙家中帮忙,维持秩序、引导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母亲的病花了很多钱都没治好,而袁老分文不取,我也希望成为志愿者,传递他的精神。”
如今,袁润熙家中的志愿者越来越多,“医”味逐渐浓厚,这也让他看到了义诊的意义。“我们年纪这么大了,能做的事情不多,只要身体允许,我愿意一直在院子里写处方,义诊下去。”袁润熙说。
寒来暑往,医者仁心,袁润熙不分昼夜,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只要病人需要,他就在岗。从16岁至今,他将救死扶伤视作人生事业,用实际行动坚守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梦想,先后获得“最美志愿者”“八闽银发先锋”“福建省最美退役军人”“中国好人”“福建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02
陆韦
花甲“守护神” 勇救17条生命
初见陆韦,他头发半白,身材不算高大,很难想象,正是眼前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曾用自己的身躯与“死神”搏斗,抢回了十多条生命,挽救了十多个家庭。
今年68岁的陆韦,是宁德市汽车运输有限公司福安客运分公司退休职员,十多年来,他在宁德市富春溪畔参与落水救援13次,成功救起17人,被誉为富春溪“守护神”。
这些年,陆韦自研水上救援泳技,不断做体能训练,每天都会守在富春溪边,只为了不让溺水悲剧再度发生。
陆韦
五名学生翻船落水
他凭一人之力救起
2020年6月20日下午3时许,福安某学校的五名初中男学生,结伴来到富春溪岩湖河段,解开渔家钓鱼塑钢小船绳索,划船游玩。谁料,船行驶至湖中时,激流、风浪使船只瞬间失去了平衡,翻了个底朝天,小船随着激流快速漂向下游桃花岛两河交汇处,五名落水学生被激流肆意冲击,紧紧扒住半沉的小船底面,一边挣扎,一边哭喊着“救命”。
此时,正在河对岸竹林里乘凉的陆韦听到一阵一阵的救命声,如同本能反应般一头扎进水中,迎着湍急的激流,横向朝对岸五名孩子的方向快速游去。“我赶到之后,就开始想怎么才能平安地把五个人都救上岸,如果一趟一个的话,施救时间根本来不及。”翻船顺着激流很快就会漂到两河交汇三岔口,后果就会不堪设想,孩子说没就没了。于是,陆韦凭借自己多年游泳的经验,将翻船推到45度靠岸角,使用竖漂、半蛙、强拖等多种方式合并为一的泳技,使紧紧扒着翻船底面的五个孩子和翻船保持平稳,不受激流和风浪冲击摇晃而落水,顶着湍急的水流把翻船和孩子都安全推到较为平缓的岩湖水域。
终于,孩子们被安全送上岸,看着孩子们脱离险境,陆韦便默默离开了,“救上来就好了,我的心也安了。”陆韦说道。
他把救落水者当使命
常年自愿坚持巡逻救人
然而,这样的惊险场景对陆韦而言,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十几年前,在富春溪畔,陆韦第一次看到溺水身亡者及痛哭昏迷的家属,便萌生了一个念头:用自身的游泳优势,保护好每一个在富春溪游泳和玩水的人。
“当时的场景,让我久久不能释怀。”陆韦回忆道,十几年前,三个小孩结伴在富春溪游泳,两人因溺水身亡,赶来现场的家属痛哭到昏迷,这给他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
自那时起,每年台风、洪灾季节,陆韦都会到富春溪岸察看水情;市里举办龙舟赛、职工游泳赛、俱乐部游泳赛,他都自告奋勇加入志愿者队伍,当好救生安全员,保障赛事顺利开展。他把救落水者当成自己神圣的使命,还自学、自创施救泳技,常年在富春溪畔巡逻救人。
七八年前,在坂中西岸码头,一个50多岁的父亲带着孩子游泳。那天水流很急,孩子背上还背着个增加浮力的小背包,可在他游到水中央时突然沉入水中。一旁的父亲虽然就在旁边伴游,但由于水流湍急,根本没办法拉住孩子,焦急得大声呼救。常年守护在富春溪畔的陆韦被呼救声吸引,见状立即跳入水中,将孩子救起。十年前,一名女子在游泳时溺水沉入水下,岸上的泳友看到后,马上呼叫陆韦,陆韦二话不说迅速扎进水中,用水下翻滚泳技将该女子托上水面,并强拖上岸。第二天陆韦觉得手臂疼得厉害,才发现手臂上满是该女子用力猛抓留下的手指印。
谈及自己这么多年的救生经历,陆韦淡淡地说:“能把人救上来,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我不希望有人再溺亡了。”
“如果没有保持训练,就根本救不了人”
虽经历了许多次的溺水救援,但每每回想起,陆韦仍然心有余悸。“救人很重要,但是怎么才能成功地把人救起,这是更重要的。”这些年,陆韦始终保持着训练:早上5点起床做九十分钟的腰腹、手臂训练,下午2点到富春溪游泳。“如果没有保持训练,没有好的体力,就根本救不了人。”
今年6月19日下午,陆韦骑着摩托车前往校园参加宣讲活动,路过坂中大桥时看见一名青年男子站在大桥护栏外,欲跳河轻生。
当时护栏内的人行道上有很多人围观,陆韦见状立即停车,让一名路人报警,然后他猫着腰移到男子身后,准备实施双手强抱腰紧锁,把人固定在大桥栏杆外施救。这时,该男子躬身欲往外跳,大桥人行道上的市民都十分惊恐并尖叫起来,只见陆韦迅速跨出弓步,伸出左手快速从护栏缝隙穿过扣住该男子的前胸下部,拽住他的同时又将右手快速穿过护栏,双手紧抱死扣,用力将男子紧紧地扣在大桥护栏外面。
“轻生男子拼命挣扎,双脚乱蹬,使出了浑身的劲只想跳下二十多米高的坂中大桥。”陆韦说由于自己平时训练有素,手臂有劲,另外弓步转马步扣手形成的三角形稳定牢固,在固定作用下,任凭该男子怎么摇摆蹬脚,也难挣脱往下跳。最终,人群中一白衣男子协助陆韦共同施救,终于将轻生男子成功救下。
数年来,在富春溪畔的游泳点,大家总能看到陆韦的身影。人们常说“只要陆哥在,我们都可以放心游了!”
陆韦告诉记者,自己坚持守在富春溪畔,家人很是担心,但他却总是放心不下,“我希望能竭尽所能去守护好富春溪,今年我也才68岁,再干几年还是可以的。”陆韦露出淳朴的笑容说道。未来,他希望能够带领身边热爱游泳的伙伴,一起学习水上救援技术,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03
吴凯
电池“破冰者” 公益“热心人”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宁德时代是一家备受瞩目的企业。作为全球领先的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而在这家企业的背后,有着一位备受尊敬的人物,他就是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
吴凯
2011年,有着近十年消费类电池研发和工程经验的吴凯,与一群有识之士联合创立了宁德时代。十几年来,吴凯在宁德这座小城带领团队埋头苦干,在动力电池关键材料、产品设计与集成、制造工艺与装备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还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攻坚克难
开辟动力电池创新之路
在“十二五”初期,日韩企业占据了高性能动力电池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对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路线进行了基础专利围堵。面对这样的挑战,吴凯敢于亮剑,全面分析了LG、三星、松下等公司的数千项专利,寻找技术突破口,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性能动力电池技术创新之路。
吴凯带领团队提出了“纳米铆钉”加固多晶颗粒新方法,解决了三元材料高压失稳破碎问题;发明了多层复合结构功能电极和顶盖气动安全装置,破解了电池起火爆炸难题;并首创了卷绕式全极耳型动力电池新工艺,引领全球大容量单体发展方向。这些创新成果推动了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首次进入宝马、奔驰等国际一流车企,打破了海外市场的垄断局面。
作为链主企业技术负责人,吴凯不仅在解决电池材料和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梳理,还飞遍了全国20余个省、100余家企业,组织联合攻关,实现了全国产化替代。他主持研制了匀浆、激光焊等系列核心装备,打破了日韩企业的垄断地位;研制了新一代涂布和卷绕等装备,性能全球领先;开发了全极耳型电池新工艺,设计了极耳成型、辊焊等装备,填补了国际空白。这些成果使中国实现了电池装备从“0”到“1”的突破,推动了中国动力电池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国际应用。
敬业精进
以工匠精神引领企业文化
作为公司科技带头人,吴凯对技术有着执着的追求。由于电池本身的各个性能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甚至制约性,这造成了电池性能很难改进。在许多人眼中,一次只需要改善一两个指标已经足够,但吴凯并不这么认为。“少做小一步、迟做小一步,我们的产品就可能落后海外市场产品一大步。所以,我们必须逼自己和团队一把。”
公司服务了全球几乎所有的主流车企,各类项目数不胜数。吴凯只要有时间,便叫上产品经理一起研究各个项目方案,逐项分解技术,讨论哪一处可以深入优化。“可能没有完美的技术,但一定有完美的技术方案,获得最强劲的竞争力。”抱持着对技术的极大热忱,学习造船出身的吴凯沉下心,啃下了电化学博士这块“硬骨头”,现今仍坚持每天阅读文献了解机理,同时触类旁通。
11月26日在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智能汽车链展区拍摄的宁德时代展位(新华社/图)
基于这一思路,秉持“苛刻”自我的要求下,吴凯带领团队沉淀基本功,发挥创新想象力,率先提出了无模组系统集成新思路,发明了多功能弹性夹层,提出了气电解耦安全设计新方法,研制了主动降能自稳定和烟尘定排急冷系统,实现系统空间利用率跃升的同时,解决了失控热扩散安全难题。公司率先在全球范围量产纯电续航超千公里的“麒麟”电池,集成效率达72%,相关成果授权现代摩比斯等世界500强企业,实现技术出海。
心系公益
助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吴凯不仅是专业领域的“破冰者”,还有着一份热衷公益的“热心肠”。他积极推动公司设立“宁德时代宁德慈善基金”“宁德时代蕉城慈善基金”等慈善基金会,分别用于宁德市、蕉城区开展民生、医疗、教育等慈善公益事业。所在的宁德时代公司捐赠2500万元,用于全国农村乡镇配备指氧仪、制氧机“两个全覆盖”专项公益活动。
同时,吴凯助力闽东乡村振兴,推动宁德时代设立“福建闽东时代乡村振兴发展基金”,每年向宁德市支付10%的收益作为全市972个村的村财收入。
此外,吴凯还连续多年参与公司的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长期对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及蕉城区霍童镇坑头村开展定点帮扶,依托当地特色茶产业发展,助力农户长效脱贫。
04
王林慧
孝慧女儿 从“带母上学”到“带母上班”
今年1月,中央文明办发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来自宁德福安的女孩王林慧获评孝老爱亲“中国好人”。11月,福建省文明委印发关于表彰第八届福建省道德模范的决定,共28人获表彰,其中,王林慧为孝老爱亲模范。
2002年出生的王林慧,梳着高高的马尾很爱笑,笑起来露出两颗可爱的虎牙,说话语气温柔。年幼之时,当同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王林慧就要面对母亲常年瘫痪在床、父亲身体欠佳长期住院的困境,早早扛起家庭重担。从“带母上学”到“带母上班”,她无怨无悔照顾母亲,事事亲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女儿的爱与担当。
王林慧
照顾妈妈
“这本来就是我应该做的”
在王林慧出生不久,母亲因类风湿关节炎常年瘫痪在床;12岁时,王林慧的父亲也因身体不佳,长期住院治疗,从此,她便独自撑起一个风雨飘摇的家。
12岁开始,王林慧每天都要独自照顾母亲,她不仅要自己买菜、做饭、洗碗、打扫卫生,放学回家还要给母亲洗脸、梳头,不管生活有多么艰难,她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一开始独自照顾妈妈的时候有点吃力,但很快就适应熟练起来了。”王林慧回想起刚刚学习做饭、洗碗的日子笑着说,那时不会洗碗,总是挤了很多的洗洁精,也不懂戴手套,一到冬天,手就冻得起皮开裂。
由于没有自己的房子,自王林慧记事起,一家人都是居无定所,后来,在福安市有关领导的帮助下,她带着母亲借住在敬老院中。居住在敬老院的那段时间,王林慧和妈妈十分开心,大家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互相照顾,陪伴彼此。
“别人家的孩子一回到家就能吃上妈妈做好的香喷喷的饭菜,而她还要回来照顾我,做饭给我吃,就是生病了也只能自己去看病。”王林慧的母亲时常心疼女儿。但在王林慧心里,有妈妈的地方便是她的家,照顾妈妈本就是她应该做的。
虽然生活压力大,但王林慧没有被困难击垮,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初中时,她在班上成绩优异,是老师眼里上好高中的好苗子,其间她所写的作文《挫折与成功》获得了第十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预赛一等奖。
选择学医
“我要对未来的病人负责”
初中毕业后,王林慧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希望学习专业的医疗知识,于是选择了闽东卫生学校就读护理专业。
刚接触专业课时,王林慧就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医学知识内容繁杂且严谨,需要大量时间理解和记忆。为了学好护理学,每天下课后,王林慧都会自己留下来不断练习护理操作。在她看来,熟练的操作技术和专业知识,是护士建立和患者和谐桥梁的关键。只有将每一个护理操作技术熟练掌握,才能对未来的病人负责。
在校期间,王林慧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连年获评奖学金,以优异的成绩升入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圆求学之梦,也为了能继续照顾母亲,她开始了“带母求学”之路。她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起床,为母亲洗漱、按摩、做早餐,安顿好母亲后,她便匆匆赶往学校学习;晚上回到家中,再给母亲煮饭、洗脚、按摩、做康复运动,然后见缝插针学习。就这样她终于完成了学业。
其间,因王林慧的母亲病情恶化,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在医院的那段时间,王林慧两点一线持续奔波。“我把作业带到母亲的病床前,在母亲休息的时候,我就拿出书本,在妈妈的床边默读背书。”王林慧回忆道,忙碌的生活中,从学校前往医院的那一个小时的路程就是她的休息时光。
讲述
“我想做传递温暖的人”
“这一路走来,有太多人帮助我,只要有机会,我也想做传递温暖的人。”王林慧抱着感恩的心,在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就读时,就利用课余时间报名志愿者活动,参与助学活动,利用专业知识做医护志愿者,给社区老人、工厂工作人员量血压。
“你好,请出示一下您的健康码”“请伸出手,帮您测量一下体温”“请佩戴好口罩”“请保持一米以上距离”……在疫情防控期间,王林慧化身“小蓝”,听从社区工作人员的指示,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核酸采样扫码工作;当遇到老年人或没有智能手机的居民,耐心帮助其完成身份证扫码;协助“大白”封箱时耐心安抚居民排队等候。
王林慧(右二)
2022年7月,王林慧考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为一名临床护理工作者。王林慧表示,当一名好护士是她从小的梦想,每一位护士都是患者健康之路上不可或缺的支持者,未来,她将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专业的热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医疗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