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鼎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赤溪村的重要批示和视频连线讲话精神,整合资金,积极作为,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加强社会参与,形成了产业振兴、融投创新、人才助力、示范带动的乡村振兴建设模式,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一、推动产业振兴,实现特色产业“全覆盖”。念好“五化”文章,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将特色产业覆盖全市248个行政村。一是茶产业推行“公司+基地”、“龙头企业+中小型加工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扩大基地化生态茶园覆盖面,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整村推进茶园统防统治,做到茶园“两好两替代三严禁”(生态维护好、园艺改造好;以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农药使用;严禁毁林开山种茶、严禁除草剂和禁限农药销售和使用、严禁未批先占地建茶厂)。全市涉茶总产值106.5亿元,涉茶人口38万人,覆盖全市231个行政村,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茶叶。90个村通过集体茶园茶厂出租、入股茶企业等方式推动村集体增收387万元,平均每村增收4.3万元,促进了村集体、村民的“双增收”。二是深入挖掘渔业产业新增长点,推广深远海网箱养殖,加快打造渔旅结合的休闲旅游业,推动传统海洋渔业与旅游、文化、商贸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渔旅结合新业态,2020年全市渔业产量为22.55万吨,比增1.74%;渔业产值预计66.46亿元,增长4.5%。三是积极发展甘薯产业成为特色产业发展新亮点,引进“福薯604”新品种,建立甘薯新品种高产试验示范片,延伸产业链,将推广种植甘薯优良品种作为一项精准扶贫措施,落实到每户扶贫户。2020年甘薯种植面积达5万亩,农民亩均增收1500元,共为山区农民增收7500万元。
二、创新融投创新,实现资金保障“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施乡村振兴类别PPP项目,为基层急需和农民受益的乡村振兴项目提供有力支持。一是统筹财政资金与工商资本,筹措投入乡村振兴PPP项目9.2亿元,支持全市249个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加大产业兴旺项目投入力度(其中产业兴旺项目投资占比不低于PPP项目总贷款的35%、即3.22亿元)。二是坚持不“撒胡椒面”。推动资金向试点村和薄弱村倾斜,在把握总投资原则不突破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各村投资计划,原则上试点村不超过500万元、薄弱村400万元、一般村300万元。三是采用“竞争补资”的方式实施产业兴旺项目建设,对村集体经营性项目收益多且额度大的,具有较好的使用者付费承付能力的,结合实际予以追加建设总投资规模。
三、引育人才助力,实现挂钩指导“全覆盖”。下沉人才资源力量,优化乡村振兴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一是统筹各级力量,组建68支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进行组团式、常态化指导帮扶,下派42名科技特派员,选派18名乡村振兴指导员,实现挂钩指导“全覆盖”。二是开展“育才”工程,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选拔、乡村教师医生队伍建设等,积极引导返村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土专家、田秀才”等,发挥学历、技术、见识等优势,指导群众迅速提高职业技能,把技术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三是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建立全国首个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福鼎白茶陈宗懋院士工作站、驻外人才工作站等,加强与科研院校、专家学者合作交流,为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提速增效。
四、坚持示范带动,实现以强带弱“全覆盖”。“抓两头带中间”,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示范线引领作用,一手抓乡村振兴试点村,一手抓产业薄弱村,带动“中间村”共同发展,确保振兴路上“一个村都不能少”。磻溪镇赤溪村作为财政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单位,按照打造农村综合性改革“试验田”和“样板区”要求,辐射带动周边8个村共同发展,努力实现“中国扶贫第一村”向“乡村振兴样板村”转变。2020年试点试验区9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56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26286元。其中,赤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15.18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30127元。《大山里拔穷根--来自“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精准扶贫调查》《一个都不能少--“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畲族群众脱贫致富纪实》,分别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和国务院扶贫办脱贫攻坚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