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摄影家在霞浦采风。郑德雄 摄
霞浦海岸风光。郑德雄 摄
新华网福州4月26日电(李琛 陈翊群) 凌晨4点多,天刚蒙蒙亮。霞浦县沙江镇围江馒头山岸边,一座5层高的摄影点,三脚架林立,“长枪短炮”密布,相机咔嚓声、海浪轻拍沙滩声和着渔民们海里劳作的剪影,奏起一曲和美的晨曲。“咔擦”,一幅人和自然浑然天成的美丽画卷定格!
“这样的场景现在在霞浦沿海屡见不鲜。十几年前,霞浦的滩涂就是滩涂,渔民在这里养海蛎卖海蛎,养海带卖海带。渔民们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们成了摄影作品中的主角。”霞浦县摄影协会主席郑德雄说。
如今,霞浦这片滩涂不仅培育了水产养殖产业,也成为国内外“好摄者”观光摄影的创作基地,摄影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推动霞浦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极”。
霞浦海岸风光。郑德雄 摄
每逢周末,霞浦滩涂每个景点均有来自于海内外数以百计的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在采风创作。郑德雄 摄
13年前一次突发奇想 霞浦滩涂风光惊艳亮相
提及霞浦滩涂产业发展变迁,郑德雄是最早一批见证者之一。
郑德雄的家乡大京村是福建霞浦沿海的一个小渔村,他的村子和其他海边的村子一样,村里人祖辈在大海里讨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们承包了滩涂,在海里搭起了网箱,搞起了海产品养殖,村民变成了渔民。
郑德雄从小就喜欢摄影。
2003年的一天,郑德雄像以往一样,在滩涂随意拍摄。猛然间一个突发奇想的念头闪过他的脑子:“这么漂亮的地方,有黄金般的沙滩、有辛勤劳作的渔民。如果很多人来拍,拍成册子,宣传这片美丽的滩涂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说做就做,他找到当地的几位摄影师一聊,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他们沿着霞浦长达480公里的海岸线徒步行走,翻越一处处礁崖,寻找角度绝佳的取景点,拍摄创作。后来,他在一位台湾朋友的建议下,陆续给一些摄影类媒体和摄影比赛投稿。
2004年,郑德雄凭借滩涂风光作品获《大众摄影》“十佳优秀摄影师”,这也让郑德雄和霞浦开始被外界摄影人士所关注。
2005年,郑德雄等霞浦摄影家开始有意识地在网络上宣传和介绍霞浦滩涂摄影。美丽的滩涂、劳作的渔民,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他的作品吸引了许多外地摄影爱好者来霞浦交流、创作。他们第一次看到与其他地方海滨风光迥异的霞浦滩涂,兴奋了。很多人数次前来霞浦,通过在他们的交际圈子里传播,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知道了霞浦滩涂。
“全世界有很多滩涂,我也去过不少地方,自从知道霞浦以后,这里的滩涂犹如我的摄影归宿,独爱它一处。”记者和一位来自新加坡的摄影师聊上了,他说,“霞浦的滩涂为什么让各地的摄影爱好者趋之如骛呢?它胜在制高点,这里的滩涂都有制高点。站在高处,滩涂美景尽收眼底,它的线条、色块,形式感尤为突显。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滩涂不仅仅有自然风光之美,还有人文之美。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辛勤劳动的渔民完美融合,天人合一,无与伦比。”
霞浦海岸风光。郑德雄 摄
霞浦海岸风光。郑德雄 摄
郑德雄陪同美国摄影学会会长在霞浦创作。
本土摄影师撬动 “霞浦滩涂”品牌涂遍全球
2006年,数码摄影大潮开始兴起,郑德雄和当地摄影爱好者意识到包装宣传的重要性,他们珍惜每次向媒介主动投稿的机会。随着滩涂摄影作品越来越高频的“出镜”,一些时尚杂志、旅游杂志、航空杂志等纷纷联系到郑德雄,向他约稿。
不想这些宣传也给郑德雄惹来了大“麻烦”。外地摄影爱好者不管认识不认识,来了都会找到他。郑德雄招架不住“各路大军”的轮番“骚扰”,两难之下他甚至想到搬离霞浦。在朋友的“点化”下,郑德雄茅塞顿开,他开起了摄影工作室。自此,霞浦滩涂摄影转入商业化运作。
2007年,霞浦滩涂摄影创作爆发了,各地的摄影爱好者蜂拥而至。在郑德雄建议下,霞浦县政府举办第一届“霞浦·我心中的那片海”全国摄影大赛。2008年,郑德雄的《心中那片海》专题作品在台湾获得第七届郎静山纪念摄影奖。
墙内开花墙外香。2009年,美国摄影学会在中国的第一个创作基地在霞浦落地,郑德雄被聘为美国摄影学会(中国)国际代表。美国摄影学会霞浦创作基地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霞浦与世界各地摄影文化的交流合作。2010年,霞浦被推荐为“摄影人必去的十大风光摄影圣地”。
2012年,有“中国摄影界常青树”之称的摄影家简庆福先生6幅摄影作品以个人身份入选随“神舟九号”飞船搭载进入太空,其中一幅便是以霞浦滩涂为题材的《霞浦风光》。
同一年,霞浦摄影协会联合福建省摄影协会共同主办了第四届“海峡(霞浦)摄影艺术节”和第二届“霞浦·我心中的那片海”全国摄影艺术大赛,活动期间推出了20个国家和地区的共100多个专题展览。
2013年,霞浦滩涂风光与湖南张家界天子山等特色风光,一同入选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美丽中国》一套六枚普通邮票。同年3月21日,福建宁德霞浦滩涂风光登入腾讯QQ界面,成为继土楼之后,福建第二个登入该界面的地方风光。
2015年“霞浦滩涂风光”登入央视羊年春晚片头……
霞浦海岸风光。郑戈 摄
“我心中那片海”影展征稿期间来自海内外的上万名摄影家参加了活动。郑德雄 摄
滩涂摄影成产业 “好摄者”年扔十亿元在霞浦
随着霞浦滩涂摄影品牌日渐响亮,知名度不断提升。霞浦县一夜之间冒出了数十家摄影工作室,较有名就有十几家。他们建起专门的摄影网站,制作旅游攻略等。除了本地摄影师外,十几家旅游机构乘势而入,也纷纷加入“导摄”队伍,负责为外地摄影爱好者提供住宿、餐饮、带路等服务。
背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纷沓而至,过去寂静的霞浦县城,如今宛如活力四射的青年,朝气蓬勃。 走在霞浦县城,酒店一家挨一家,几十米长的小街上,就有十多家酒店;整街整街的大排档营业至凌晨。
在记者入住的酒店,一个十多人的新加坡的摄影旅游团正好下榻在此。他们来去匆匆,一问,原来他们晚上8点还要参加一家摄影工作室的交流活动。
在霞浦新区的一家海鲜大排档,记者想和老板聊几句,老板拿着点菜单忙进忙出,“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客人太多,对不起了,等下有空敬你们几杯,慢慢聊。”直到一餐饭吃完,老板也只是匆匆招呼了几句,又忙着招待客人去了。
和大排档老板一样忙的还有郑德雄,他每天都要接待好几个摄影旅游团。按他的说法是“忙得脚不着地,经常连吃饭都没时间” 。白天接待,还要抽时间搞培训,晚上还要组织摄影交流活动。
城里热闹了,海边的渔村也没闲着。“我们村的滩涂海岸线就有6公里多。这几年,进村的摄影游客络绎不绝,一般每天有300多人。”沙江镇围江村支书苏友辉说,全村现有778户,3216人,500多人已搬进县城生活。以前村民世代靠海吃海,以养殖海蛎、海带、海参、鲍鱼为主,年人均收入一般在3万左右,好的时候可达到6万。因为滩涂摄影的兴起,2013年村里专门建起了一栋5层高的砖混架构房屋,提供给摄影爱好者作为拍摄平台。渔民除了从事传统的水产养殖外,很多人还在在家门口做起了第二职业,给摄影景点做保洁等等。
在霞浦,像围江村这样的海边渔村不在少数。根据霞浦县旅游局统计,以去年为例,慕名到霞浦滩涂采风、创作的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就达到30万人次,带给霞浦的直接经济效益有10亿元。
每逢节假日,来自全国各地摄影家到霞浦创作采风。郑德雄 摄
霞浦海岸风光。郑戈 摄
政府顺势而为 打造两小时摄影旅游圈
霞浦滩涂摄影通过十几年的沉淀,已然形成一个新兴的产业,带动了霞浦县城的“三产发展”。虽然最初是民间自发撬动,但是,霞浦县以此为契机,顺势而为。
霞浦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霞浦县摄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未来五年,霞浦将在中国最美摄影海岸等项目建设基础上,打造“山海画境,行摄霞浦”旅游品牌。目前该县已编制《6个重点摄影基地景观施工图设计方案》,前期已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围江、沙塘里、北岐、小皓、东壁、花竹等6个摄影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该负责人说,霞浦同时将对有条件的摄影点按景区标准打造。在现有十五个摄影点基础上,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缘文化与摄影文化充分结合,打破本地摄影资源的单一性,形成“大霞浦”的摄影思维理念,将周边县市的摄影资源融入,向东冲半岛南部延伸,打造“两小时”摄影旅游圈。
未来,霞浦将整合全县宣传资源,多平台、多方位宣传推介,共同打造“最美滩涂摄影胜地”和“休闲度假胜地”两大名片。打造旅游集散中心,指导旅游集散中心采取市场化运作,引导旅行社、旅游车队、旅游协会、摄影协会、土特产商家进驻,更好地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交通、住宿、餐饮和购物等 “一站式”服务。
县里还同时制定出台《霞浦摄影旅游服务管理办法》,加大旅游监管力度,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强化旅游安全管理。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随着霞浦滩涂风光摄影品牌的打响,也拓展了霞浦招商引资空间,一批具有重大示范作用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先后在霞浦落地。如宁德(霞浦)国际滨海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该产业园拟建宁德(霞浦)国际滩涂摄影和海峡影视动漫两个基地,目前项目进展顺利。
“画册上,你们看到的是美丽的自然画卷,来到霞浦,你们看到的是一个让摄影家产生强烈创作冲动的原生态宁静之地。一个新兴产业,一片滩涂成就霞浦一个远大的梦想。”郑德雄说。
精彩推荐